高级搜索

2011年  第38卷  第02期

栏目
基础研究
siRNA转染U251细胞下调Moesin导致PDGF及CD44表达下降
摘要:
目的探讨Moeisn蛋白参与影响人脑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可能途径。方法以人脑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针对Moesin编码基因设计小干扰RNA片段转染入细胞,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筛选沉默效率最高的siRNA片段进行后续实验。通过对设计的3组不同干预的U251细胞(空白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组)进行RT-PCR测定PDGF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方法测定CD44的含量。结果RT-PCR和Western-blot筛选出沉默效果最好的Moesin-139片段;RT-PCR发现转染组U251细胞中PDGF的mRNA的平均表达为0.09377±0.008546,远低于空白组(0.4663±0.01844)和阴性对照组(0.4570±0.0215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转染组中CD44的表达最低为(26.73±2.720)%,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F=173.669,sig=0.000)。结论U251细胞中Moesin表达下降将导致PDGF和CD44的表达同时下降,同时生长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提示Moesin可能通过调节PDGF与CD44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oesin有可能成为治疗人脑胶质瘤的靶点分子。
CKIs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摘要:
目的利用CKI肽类似物抑制CDK激酶活性,以明确CKI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作用于CDK4/CDK6的CKI肽类似物p20和p21,分别干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24h。然后应用细胞与纤维连结蛋白黏附实验测定肿瘤细胞黏附率,通过单层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转染前后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体外侵袭力。结果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经CKI肽类似物p20和p21分别干预后,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结论 CDK4/CDK6激酶对乳腺癌侵袭转移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CKI肽类似物可以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迁移。因此CKI肽类似物可能阻抑肿瘤细胞的转移,显示此类细胞穿膜肽在恶性肿瘤治疗上的潜在作用。
肼苯哒嗪对宫颈癌细胞系侵袭力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肼苯哒嗪去甲基化作用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HPV18型)、CaSki和SiHa(HPV16型)细胞侵袭力的抑制影响。方法Transwell侵袭小室法检测肼苯哒嗪处理前后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的侵袭力。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肼苯哒嗪处理前后各细胞系中APC基因和CDH1基因5′端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肼苯哒嗪处理前后,上述三种细胞系中APC和CDH1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未处理组比较,10 μmol/L肼苯哒嗪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的侵袭力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 μmol/L与40 μmol/L肼苯哒嗪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的侵袭力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不同浓度之间有差异,以40 μmol/L肼苯哒嗪抑制作用最强。40 μmol/L肼苯哒嗪处理后,上述三种细胞系中APC和CDH1基因呈现不同程度的去甲基化现象。经40 μmol/L肼苯哒嗪处理后,上述三种细胞系中APC mRNA表达分别是处理前的5.89倍、8.46倍及0.97倍,CHD1mRNA表达分别是处理前的4.82倍、5.90倍及8.46倍。结论一定浓度的肼苯哒嗪能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的侵袭力,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影响APC和CHD1的表达。
裙带菜多糖对胃癌细胞BGC-823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裙带菜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Undaria Pinnatifida,PUP)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分析裙带菜多糖(25、50、100 μg/ml)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25、50、100 μg/ml)裙带菜多糖作用24 h 、48 h、72 h后凋亡细胞的结构变化;不同浓度裙带菜多糖(25、50、100 μg/ml)作用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GC-823细胞的凋亡率,RT-PCR法检测survivin 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裙带菜多糖均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P均<0.05),作用24 h后的IC50为38.13 μg/ml。不同浓度裙带菜多糖作用48h后,均可诱导BGC-823细胞凋亡,100 μg/ml的裙带菜多糖可诱导BGC-823细胞凋亡,凋亡率达69.91%,导致BGC-823细胞发生凋亡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并使BGC-823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裙带菜多糖可抑制BGC-823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该作用与下调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
盐酸普鲁卡因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普鲁卡因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0~10 mmol/L)盐酸普鲁卡因处理HT-29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CM)观察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盐酸普鲁卡因处理后的HT-29细胞呈现缩小、皱缩、空泡、脱壁等增殖变慢的形态学特征;MTT结果分析表明盐酸普鲁卡因能显著抑制HT-29细胞增殖,其抑制率呈药物浓度及时间依赖性;FCM结果显示盐酸普鲁卡因可以使HT-29 细胞的G0/G1期延长,S期缩短。结论盐酸普鲁卡因能够使HT-29细胞的生长阻滞在G0/G1期,从而显著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并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
罗格列酮对癌性条件下肝星状细胞表达PDGF-B、α-SMA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癌性条件下生长的肝星状细胞表达PDGF-B和α-SMA的影响。方法肝星状细胞(HSC)经肝癌细胞(HCC)条件培养液(按1∶1、1∶2的比例稀释)处理24h后,再用15μmol/L罗格列酮处理HSC 24h(另设空白对照组、单纯罗格列酮组和单纯24h肝癌细胞条件培养液组)。观察肝星状细胞表达PDGF-B、α-SMA表达变化。结果罗格列酮作用于经肝癌细胞条件培养液处理后的HSC,α-SMA和PDGF -B的表达,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抑制癌性条件下生长的HSC 的活化和PDGF-B 的表达。
健择联合电子线照射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凋亡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健择联合电子线外照射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人胰腺癌panc-1裸鼠移植瘤模型,36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组)、单纯放疗组(B组)、健择25 mg/kg组(C组)、健择50 mg/kg组(D组)、联合治疗1组(E组)、联合治疗2组(F组)。A组裸鼠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B组荷瘤鼠背部肿瘤局部以6MeV电子线照射。C、D组分别以25 mg/kg、50 mg/kg健择裸鼠尾静脉注射,E、F组分别以25、50 mg/kg健择裸鼠尾静脉注射加背部肿瘤6MeV电子线照射。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凋亡抑制蛋白Bcl-2、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干预组各组之间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各组均可不同程度下调Bcl-2蛋白表达,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联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择联合电子线对人胰腺癌移植瘤的凋亡有促进作用。
临床研究
EGFL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EGFL7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36例新鲜胶质瘤标本,其中包括21例低度恶性(Ⅰ~Ⅱ级)及15例高度恶性者 (Ⅲ~Ⅳ级),用RT-PCR检测其EGFL7 mRNA的表达。另收集45例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包括24例低度恶性(Ⅰ~Ⅱ级)及21例高度恶性者(Ⅲ~Ⅳ级),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GFL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EGFL7 mRNA及其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EGFL7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其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t=4.399,P<0.01);EGFL7在正常脑组织中没有表达。结论人脑胶质瘤中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EGFL7均呈增高表达并且与其肿瘤恶性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提示EGFL7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脑照射加拓普替康治疗肺癌脑转移剂量 递增试验
摘要:
目的通过全脑照射加拓普替康每周化疗综合治疗肺癌脑转移,观察其不良反应、耐受剂量及临床可行性。方法1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成为研究对象,全程常规分割照射,全脑剂量40Gy/20次,病灶较大者局部加量至50~60Gy。拓普替康的用量从低剂量逐渐上升至高剂量,起始剂量为1.0 mg/m2,1次/周,4次,递增剂量为0.25 mg/m2,每剂量组至少3例,如无剂量限制毒性(DLT)出现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出现DLT,DLT的次一剂量即为最大耐受量(MTD)。结果DLT为3级放射性骨髓抑制,发生在拓普替康2.0 mg/m2剂量水平;则其次一剂量1.75 mg/m2即为MTD。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骨髓抑制。结论全脑照射加拓普替康每周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临床可行性;拓普替康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75 mg/m2
MTA1、VEGF在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摘要: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Mta-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与化疗后骨肉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31例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 MTA1与VEGF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 MTA1与VEGF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MTA1与VEGF联合检测对化疗后骨肉瘤患者预后更有指导意义。 结论VEGF与MTA1均为阴性预后较好;VEGF、MAT1均为阳性预后较差。联合检测MTA1与VEGF可以用于评估化疗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雄激素受体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分析其在各分子亚型中表达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在3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结合66月随访情况,分析AR在五个分子亚型中表达的特点。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AR阳性率较高,达72.5%,尤其在ER阴性PR阴性乳腺癌病例,AR常常显示阳性(占53.2%)。较多 (61.0%) basal-like型乳腺癌AR显示阴性,提示预后欠佳。在luminal A、luminal B、basal-like以及normal-like亚型中AR阳性组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比例较AR阴性组少(P=0.019,0.044,0.034和 0.032),生存曲线也显示了AR阳性患者预后较好(P=0.006,0.013,0.036和0.010)。结论检测乳腺癌AR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改进和细化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Wnt1、β-catenin、APC和cyclin D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摘要:
目的检测Wnt1、β-catenin、APC和cyclin D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45例人胃癌组织标本及肿瘤边缘5cm以外的正常组织进行LSA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45例胃癌组织中Wnt1、β-catenin、cyclin D1阳性率分别为57.78%、73.33%和51.11%,正常对照组织几乎不表达(β-catenin正常组织膜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C 在GC(gastric carcinoma,G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3.33%),低于正常组织(9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同一胃癌标本中,Wnt1、β-catenin、cyclin D1同时高表达,即Wnt通路处于活化状态(Wnt+)占44.44%(20/45),正常组织未见激活状态(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nt1-β-catenin-APC-cyclin D1通路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存在异常表达。
PDGF-D及其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及其受体PDGFRβ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58例胃癌及相对应的癌旁标本中PDGF-D及PDGFRβ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DGF-D及PDGFRβ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8.28%,72.41%)均高于癌旁组织(87.93%,53.45%),P均<0.05。PDGFRβ与PDGF-D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P<0.05)。PDGF-D mRNA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复发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PDGF-D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和复发的有意义指标。
肝细胞癌中β-arrestin1、 MMP-9表达的相关性
摘要: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和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关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35例,其中Ⅱ期23例,Ⅲ期 12例,同时收集这些病人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以非肝癌患者的肝组织15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水平变化,ELISA方法检测MMP-9蛋白浓度。结果正常肝、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均有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和癌旁组相比,不同分期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β-arrestin 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其表达水平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增加;其表达水平与MMP-9的浓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β-arrestin1和MMP-9呈现明显相关表达,这对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诊断
肾脏巨大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大体及镜下观察,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肉眼检查,肾脏被巨大肿块所取代,大小20cm×12cm×9cm,界限尚清,切面灰白灰黄色,可见多灶状坏死及直径0.6~1cm的小囊腔,质地细腻、软而脆。镜下表现为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交错分布,梭形瘤细胞密集区排列成束状,束与束相互交错;疏松区间质黏液变性;细胞间有纤细至短束的胶原纤维;细胞核有轻-中度异型性,核分裂相4~6个/HPF,有多灶状肿瘤性坏死;无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到脂肪细胞化生及囊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弥漫阳性,CD34部分阳性,S100小灶状阳性。结论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非常少见,肿瘤体积大于10cm提示对恶性判断有参考意义;需与其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有助于鉴别。
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9年间已确诊的29例原发性EGIST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29例原发性EGIST中,发病中位年龄62岁(36~87岁);男16例,女13例;肿瘤原发于肠系膜11例(37.9%),大网膜9例(31.0%),腹膜后4例(13.8%),盆腔3例(10.3%);肛周1例(3.4%);阴道直肠隔1例(3.4%)。肿瘤平均直径为12.3cm;光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CD117和CD34为确诊EGIST的特征性标志物。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29例原发性E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结果:高危险度者25例,中等危险度者2例,低危险度者1例,极低危险度者1例。结论原发性EGIST临床少见,好发于中老年,性别差异不明显;原发部位以肠系膜和大网膜多见,且瘤体体积较大,出血坏死常见;其恶性度更高,生物学行为具有更强的侵袭性,临床治疗原则首选广泛手术切除。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 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肿瘤、7列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及1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和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比较相似,但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在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或右上腹不适或疼痛、肝肿大、发热、体重减轻等。肿瘤呈实性,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卵圆形,呈束状、席纹状排列,并散在分布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背景中。梭形细胞核较小,常被扭转和不规则折叠,呈空泡状,但核仁明显。还可见到R-S样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和EBER原位杂交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关键词:肝脏肿瘤;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应用
紫杉醇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方案治疗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加国产紫杉醇同步化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组(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同步紫杉醇化疗组)44例和单放组(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组)44例。单放组先常规分割放疗2Gy/d,5Fx/W,36 Gy/18Fx后改为2Fx/d,间隔>6 h,(1.4~1.5)Gy/Fx,总剂量(DT)(61.2~66)Gy/(36~38)Fx;放化组照射方法和剂量完全同单放组,放疗开始予紫杉醇同步化疗,30mg/m2静脉滴注3h,放疗前给药,每周1次,共6次,用药前给予预处理。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近期疗效、1年局控率、1年生存率、食管和气管的近期急性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胃肠反应等。结果放化组总有效率(CR+PR)为93.2%;单放组总有效率为77.3%,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 P<0.05)。放化组和单放组1年局控率分别为86.4%和72.7%;1年生存率分别为86.4%和72.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食管炎、气管炎、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血液系统毒性增加,Ⅲ~Ⅳ度骨髓抑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加紫杉醇同步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是一种可以耐受的方案,近期疗效有改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晚期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 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2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组(A 组)和外照射结合后装联合同步化疗组(B 组),盆腔大野照射(36~40)Gy/20次后, A组三维适形照射,总剂量达66~75Gy左右;B组中央铅挡盆腔照射宫旁补量,使外照射B点剂量达45~50Gy;后装治疗补充A点剂量30Gy左右(4~7Gy/次, 1~2次/周)。A、B组均同步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3周为一疗程,共2疗程。 结果A组32例,CR 24例,PR 7例,近期有效率96.88%;B组30例, CR 15例,PR 8例, 近期有效率76.67%,A组明显高于B组(P<0.05)。骨髓抑制以及直肠、膀胱晚期放疗损伤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外照射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能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局部控制率,降低远期放疗损伤发生率。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累及野三维适形放疗的预后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累及野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3月—2007年12月在我科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115例,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累及野照射,常规分割每次1.8~2.0 Gy,每日1次,每周5次,PTV剂量 50Gy以上。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4%、33.8%、18.0%,中位生存期为17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化疗周期数、GTV体积与患者预后相关(P=0.027、0.000、和0.00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化疗周期数、GTV体积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37、0.029、0.008)。结论性别、化疗周期数、GTV体积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累及野照射未增加野外复发。
恩度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
摘要:
目的观察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YH-16)联合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价恩度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GP + YH-16 (治疗组)和GP (对照组)方案化疗两周期。结果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45.5%,疾病控制率为90.9%,症状缓解率为81.8%,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3.6%;对照组分别为34.3%, 71.4%,60.0%,40.0% ;除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多数是1/2级,主要与化疗有关,治疗组出现4例心悸和心率失常。结论恩度与GP方案联合应用,能提高晚期NSCLC 的疾病控制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弥漫性肺小结节转移灶和浆膜腔积液,从而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与组织间插植在宫颈癌中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与组织间插植在巨块型年轻宫颈癌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ⅠB2期~ⅡA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20例,其中10例予氟尿嘧啶缓释剂局部植入,10例予组织间插植,观察2组局部肿瘤的消退情况,监测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卵巢功能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氟尿嘧啶缓释剂植入组和组织间插植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间插植组治疗后FSH、LH升高、E2下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在治疗巨块型宫颈癌中具有有效的抗肿瘤作用、不影响卵巢功能。
流行病学
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服务利用情况及 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服务利用情况及效果,为制订中国女性乳腺癌随访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系统抽样方法从1996年—2000年住院的5987例患者抽取1197名患者,分析资料齐全的1 086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内参加随访检查情况和效果。结果追踪满5年的847名乳腺癌患者中,只有34名(4.0%)患者接受了14次及以上的术后随访复查,131名(15.5%)患者在术后5年内无任何随访服务利用记录。38.3%(18/47)的局部复发或对侧转移和22.0%(18/82)的远端转移是在定期随访中发现的。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服务的利用率相对低,而随访检查的效果亦有待深入研究。
免疫相关基因Tap2、HLA-DR9与新疆哈萨 克族食管癌的交互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Tap2379、Tap2665基因多态性、HLA-DR9等位基因频率与新疆哈萨克族(简称哈族)食管癌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哈族食管癌194例,健康对照388例,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检测Tap2379、Tap2665基因多态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LA-DR9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比较,Tap2379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7,P<0.05,OR=2.347 ,95%CI:1.587~3.471);Tap2665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5,P>0.05,OR=1.317,95%CI:0.919~1.899);HLA-DR9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3,P<0.05,OR=2.343,95%CI:1.486~3.693)。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示:Tap2379位多态性分布、HLA-DR9等位基因阳性率、食管或胃疾病史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和健康对照间存在差异。交互作用示:Tap2379位多态性与HLA-DR9等位基因协同作用时可使食管癌的发生危险性增加到5.302倍(95%CI:2.363~11.900)。结论Tap2379位Val(G)→lla(A)转变、HLA-DR9等位基因阳性为哈族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两者对食管癌的发生存在效应修饰作用。
研究简报
应用WHO新分型标准对难治性贫血的重新评估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的影响
VitB6联合中药泡洗治疗卡培他滨所致手足综合征
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与诱导化疗加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综述
人参皂甙肠道细菌代谢物Compound K 抗肿瘤研究进展
鼻咽癌侵袭与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有氧糖酵解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VHL病中肾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短篇·个案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乳腺乳头部汗管瘤样腺瘤1例分析
颅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报道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