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2024年1月,《2024美国癌症统计报告》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发布,该报告预测了2024年美国癌症发病以及死亡情况,并全面概述了美国癌症的长期流行趋势。本文对该报告进行了详细总结,并结合中国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对中美癌症流行情况进行对比,综合分析了中、美两国癌症流行现状及其可能成因,以期为中国癌症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在接受切除性治疗的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女性中,接种HPV疫苗可能会减少术后疾病的复发风险,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数据较少,且缺乏明确的应用指南。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子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组织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在我国特有的临床实践背景下组织制订了本部共识。本共识推荐适龄、无禁忌证、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子宫颈HSIL且接受了切除性治疗的女性接种预防性HPV疫苗,以降低其复发风险,接种时间推荐在HSIL确诊后或完成切除性治疗后尽早接种,接种程序推荐三剂次。对于子宫颈HSIL治疗前已经接种HPV疫苗的女性,切除性治疗后无需再次接种。对于子宫颈HSIL切除性治疗后女性,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仍应按治疗后管理指南定期进行随访,接种疫苗不能替代常规随访。
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的肺癌类型,EGFR-TKI是其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针对EGFR-TKI耐药机制的研究推动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当前克服耐药的方法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新型药物治疗等。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作简要评述。
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且发现时多为中晚期。针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早治”是改善我国肝癌患者生存的重要举措。外科手术、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均是肝癌治疗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我国肝癌患者病情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以疾病为中心的肝癌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延长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同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肝癌多学科诊疗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肿瘤药物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等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然而,乳腺癌通常被视为“冷肿瘤”,其较弱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限制了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疗效,仅有少数患者能获益,且可能发生耐药。因此,需要探寻新策略将免疫惰性的“冷肿瘤”转变为免疫活跃的“热肿瘤”,从而扩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本文基于“冷肿瘤”的形成机制,对诱导乳腺癌免疫“冷”转“热”的新策略进行评述,包括增强肿瘤抗原表达、促进免疫浸润以及逆转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等关键环节,并强调了综合治疗提高全身免疫的重要性。
人体的健康是免疫力与各种微生物博弈的结果,线粒体网格的健康程度决定了免疫力的强弱。线粒体失衡导致细胞内营养物质代谢重塑,会加速肿瘤的发生发展。阴阳学说与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阳气是线粒体有氧呼吸高效产出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三磷酸腺苷,ATP),而脾主运化,是指食物在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故其功能正常与否与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温阳健脾的本质就在于恢复线粒体的高产能。重建受损线粒体功能、提升效能,推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能级,是机体抵御疾病,重返健康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ex20ins)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深入研究,以及多项新型靶向药物临床数据的相继公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家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和临床数据的基础上,组织肺癌领域专家结合实际经验,对2023版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全面更新。《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围绕该罕见突变的精准检测与规范化治疗策略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重点解析了2024版共识中新增的推荐与修订内容,并梳理了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探索方向,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指导依据。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0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