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0卷 第4期
由于下咽独特的位置与功能,器官功能的保全与生存的提高同样重要,对于下咽癌的最佳保喉策略在持续探索中。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手段的不断进步,新的保喉治疗策略不断涌现。本文主要介绍下咽癌保喉治疗策略的确立、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在结直肠癌手术中,部分患者常需行回肠袢式造口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尽管造口还纳手术相对简单,但并发症仍难以避免。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与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应用在造口还纳手术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综述就腹腔镜技术在造口还纳手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潜力,以期为腹腔镜造口还纳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考。
胰腺癌仍然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传统疗法的抵抗使其生存率在过去几十年内几乎未有改善,而基于肿瘤免疫的胰腺癌治疗策略,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疫苗和联合免疫疗法正显示出新的治疗希望。尽管临床试验中探索的诸多免疫疗法尚未报道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毋庸置疑的是免疫治疗将是胰腺癌预后改善甚至治愈的重要希望。本文介绍了目前胰腺癌免疫疗法的相关进展及遇到的瓶颈,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方向和解决方案,希望为胰腺癌免疫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由于肝癌起病隐匿,首次诊断时只有不到30%的患者适合接受根治性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肝癌的免疫治疗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免疫治疗药物成为肝癌一线、二线治疗选择,较好地控制肝癌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就近年来肝癌免疫治疗进展行简要综述。
探讨阿克曼菌(AKK)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及其肠道干细胞的影响。
AOM/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通过灌胃方式给予三组不同的药物分别为模型组(Model)、AKK组及阿司匹林组(Aspirin)。干预10周后观察小鼠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分布及分析肿瘤负荷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征肿瘤恶性化的蛋白Ki67和表征干细胞的特异性蛋白Lgr5的表达变化。qRT-PCR检测干细胞分化特性的基因Lgr5、CD133、Nanog和ALDH1的mRNA表达。
与模型组相比,AKK组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及肿瘤负荷明显减小(P < 0.01);相较于模型组小鼠,AKK组的肿瘤组织中Ki67和Lgr5表达明显下降(P < 0.05);CD133、Nanog和ALDH1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
AKK对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具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结直肠干细胞活性密切相关。
基于caspase-3/Bcl2/Bax信号通路探究SMAC基因对肺腺癌细胞紫杉醇敏感度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建立肺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A549/Taxol,将细胞分为pcDNA-NC组(转染pcDNA-NC空白载体)、pcDNA-SMAC组(转染pcDNA-SMAC载体)、siRNA-NC组(转染siRNA-NC空病毒载体)和siRNA-SMAC组(转染siRNA-SMAC慢病毒载体)。qRT-PCR法检测细胞中SMAC mRNA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敏感度;克隆实验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
肺腺癌A549细胞较BEAS-2B正常细胞中SMAC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0.05)。pcDNA-SMAC组较pcDNA-NC组细胞中SMAC mRNA表达显著升高(P < 0.05)。和siRNA-NC组相比,siRNA-SMAC组细胞中SMAC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和pcDNA-NC组相比,pcDNA-SMAC组细胞IC50、细胞克隆数、细胞侵袭能力及Bcl-2蛋白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降低,细胞耐药指数逆转倍数为2.51倍,细胞凋亡能力及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cDNA-NC组(P < 0.05)。和siRNA-NC组相比,siRNA-SMAC组细胞IC50、细胞克隆数、细胞侵袭能力及Bcl-2蛋白和Bcl-2/Bax比值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能力及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 0.05)。
高表达SMAC可增加肺腺癌细胞的紫杉醇敏感度、抑制细胞增长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且对caspase-3/Bcl-2/Bax信号通路有一定调控作用。
探讨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特点。
回顾性分析2017年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经过及随访资料。
6例Merkel细胞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66岁(57~76岁)。6例患者均以出现皮肤肿物起病,临床分期:Ⅰ期3例、Ⅲ期1例、Ⅳ期2例。单纯手术治疗2例、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3例,免疫治疗联合化疗1例。截至随访时间,4例疾病无进展,1例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仍规律治疗中。
局限期Merkel细胞癌以手术、放疗为主,转移性Merkel细胞癌多需应用全身治疗,一线选择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途径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探究社会经济学因素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构建预测模型评估患者骨髓瘤特异性生存(MSS)。
由SEER数据库纳入32 625例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诊断为MM的患者。Cox回归模型分析MSS的预测因素,森林图展现多因素亚组分析的结果,多因素Cox分析中确定的显著变量用来构建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图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利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构建基于列线图评分的风险分层系统。
患者按其社会经济地位(SES)的高低分为五组,SES更高的群体中白人、有保险者、已婚人群和城市居民的比例相对更高。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态、保险状况和SES是患者MS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随着SES降低,MSS风险增加的线性趋势在白人、已婚、有保险和城市患者中最为显著(均P < 0.001)。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其预测3年、5年和8年MSS的AUC值分别为0.701、0.709和0.722。根据列线图总分和风险比建立了风险分层模型,所划分的三类不同风险等级组别间存在显著的生存差异(均P < 0.001)。
社会经济学因素如婚姻状态、保险状况和SES等能够对MM患者的生存结局造成明显影响,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及风险分层模型能较准确可靠地预测MSS。
评估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肺癌患者的短期疗效及术后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选取270例微创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经济条件和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132例患者通过RATS完成手术,138例患者通过VATS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肺癌根治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的发生。与VATS组相比,RAT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和淋巴结清扫组数更具优势(P < 0.05);VATS组手术时间、术后总胸腔引流量和住院费用更具优势(P < 0.05)。两组术后CRP、PCT、IL-6、IL-8、IL-10及TNF-α的水平较术前均升高,RATS组升高幅度小于VATS组。
RATS治疗肺癌具有技术和短期疗效上的优势,但是伴有高昂的费用。与VATS相比,RATS组术后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幅度更低,对机体的炎性反应更轻。
通过构建细胞衰老相关标志(SRS)风险评分模型评估膀胱癌的预后和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探讨SRS在膀胱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从TCGA-BLCA筛选出细胞衰老基因,根据LASSO回归筛选出其中的细胞衰老相关标志基因。基于衰老标志基因构建膀胱癌风险评分模型分析TCGA-BLCA高、低风险组的生存差异和模型拟合度,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膀胱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GEO-BLCA、IMvigor210数据库中高、低风险组的总体生存差异和免疫治疗反应。根据膀胱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中β-gal显色反应,明确膀胱癌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衰老。
共筛选出8个细胞衰老标志基因,根据标志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患者(训练集及验证集P < 0.05),TCGA-BLCA和GSE13507患者1、3、5年O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660、0.688和0.665、0.665、0.613。SRS风险评分可作为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膀胱癌免疫治疗中反应组较非反应组的SRS风险评分更低(P < 0.05)。膀胱癌组织β-gal染色阳性,癌旁正常组织β-gal染色阴性。
膀胱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衰老现象,SRS风险评分可以预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评分较低的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SRS是膀胱癌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的一个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探讨通过人工智能(AI)细胞学联合DNA定量分析(DNA-ICM)辅助诊断系统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用液基细胞学(LCT)、DNA-ICM、AI、AI联合DNA-ICM系统对360例胸腹水标本进行良恶性鉴别,比较几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Kappa值、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
通过AI联合DNA-ICM检测良恶性胸腹水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23%、94.12%、94.44%,高于其他三种单独检测方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CT、DNA-ICM、AI检测的Kappa值分别为0.646、0.642、0.586,约登指数分别为0.693、0.687、0.676,AUC分别为0.846、0.843、0.838;通过AI联合DNA-ICM的Kappa值为0.869,约登指数为0.893,AUC为0.947,均高于三种单独检测方法。
三种单独检测方法中LCT的可靠性、真实性、诊断价值最高,可为临床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的常用方法。通过AI联合DNA-ICM辅助诊断系统阅片,在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的诊断效能比三种单独检测方法好,可作为临床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的可靠方法。
探讨光动力治疗对胆道恶性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经皮光动力治疗的胆管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合介入、靶向或免疫治疗分为光动力组和联合组。观察治疗后肝功能变化、胆道通畅时间及术后1月内并发症。
共入组19位患者,光动力治疗成功率达100%。术后1月未观察到肝功能下降。最长随访时间17.7月,术后1、3、6和12月胆道通畅率分别为100%、89.5%、72%和64%,平均胆道通畅时间约6.9±0.8月(95%CI: 5.2~8.7月)。Bismuth Ⅲ型胆道通畅时间7.5±1.1月,Bismuth Ⅳ型胆道通畅时间6.1±1.3月。单纯光动力治疗组胆道通畅时间约3.3±0.7月,联合治疗组患者胆道通畅时间约7.9±0.9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
光动力治疗Bismuth Ⅲ-Ⅳ型胆道恶性梗阻安全有效,联合全身治疗可使胆道通畅时间显著延长。
巨胞饮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依赖肌动蛋白的内吞作用形式,巨胞饮涉及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营养吸收、抗原呈递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和迁移。研究证明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失活在消化系统肿瘤中诱导巨胞饮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而抑制巨胞饮作用可减缓消化系统肿瘤的侵袭表型,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此外,巨胞饮也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途径。因此,靶向巨胞饮作用,开发新的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巨胞饮在机体中发挥的作用、调节巨胞饮的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巨胞饮在结直肠癌、胰腺导管腺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尽管肿瘤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已不断完善,但肿瘤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癌症免疫治疗背景下,益生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肠道黏膜层的常见定植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较为明确,但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疗效中的复杂作用尚未被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Akkermansia muciniphila独特的特性与生理作用在不同实体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此作一综述并提出影响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丰度的临床策略,旨在为下一代益生菌开发与肿瘤治疗景观重塑提供理论参考。
在过去的十年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呈现出井喷式的势头,为AML患者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综述了近期在AML治疗领域进展较快的4类靶向药物(靶向基因或信号通路改变、靶向细胞凋亡相关通路、靶向细胞表面抗原以及靶向免疫相关靶点),并展望了未来靶向药物的开发方向,为血液科医师和AML新药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影像导向下放疗技术的发展,自适应放疗(ART)逐渐应用于临床。ART通过动态影像来评判患者解剖和生理变化,或者通过治疗过程中的自反馈信息如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重新优化生成新的放疗计划,以使靶区剂量达到最大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本综述从ART的物理学基础、鼻咽癌ART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21年9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学组发布《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专家共识(2021)》。本共识从基底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治疗前评估、治疗、预后及随访宣教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促进我国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基于多学科诊疗对本共识中重点内容包括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前评估及治疗进展等进行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