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6卷 第4期
探讨抑制FoxM1基因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葡萄糖摄取和乳酸产量的影响及FoxM1与PTC细胞糖酵解途径的相关性。
用慢病毒rLv-hFoxM1转染PTC TPC-1细胞,检测转染后的TPC-1细胞中FoxM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抑制FoxM1基因对TPC-1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转染慢病毒rLv-hFoxM1后的TPC-1细胞在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产量方面的变化以及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己糖激酶1(HK1)、己糖激酶2(HK2),葡萄糖转运体蛋白1(Glut1)含量的变化。
在TPC-1细胞中,慢病毒rLv-hFoxM1转染可明显抑制TPC-1细胞中FoxM1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且转染慢病毒rLv-hFoxM1后TPC-1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P < 0.05),随着FoxM1基因表达降低,TPC-1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及乳酸产量均明显下降(P < 0.01),抑制FoxM1基因后,其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己糖激酶1(HK1)和己糖激酶(HK2)含量明显降低。
抑制FoxM1基因的表达能降低PTC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探讨RNA聚合酶Ⅰ抑制剂CX-5461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侵袭与凋亡的作用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鼻咽癌与癌旁组织NF-κb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效应蛋白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CNE-1细胞系的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比较药物处理后CNE-1细胞系的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鼻咽癌细胞系CNE-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鼻咽癌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P < 0.01)。NF-κb总蛋白在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水平在药物处理后明显降低(P < 0.01)。Bax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1),Bcl-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药物处理后,发现CNE-1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 < 0.01),药物处理组较对照组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2期(P < 0.01)。
RNA聚合酶Ⅰ抑制剂CX-5461能够通过调控NF-κb磷酸化促进鼻咽癌CNE-1细胞系凋亡及周期阻滞,抑制其增殖与侵袭能力。
探讨miR-127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对其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收集20例患者的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7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mimics转染A549细胞株,采用平板克隆、MTT法检测miR-127 mimics组、空白载体转染组(NC)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计算肺癌细胞过膜数量,研究miR-127与肺癌细胞迁移作用的关系。
miR-127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0.55±0.05 vs. 1.45±0.13, P=0.001)。肺癌组织中miR-127的表达随着病理分期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H=6.528, P=0.034)。平板克隆及MTT实验结果显示miR-127 mimics组的细胞活性及增殖明显受抑制(P=0.0032; P=0.0045),Transwell实验显示miR-127 mimics组的细胞过膜数量(79±18/视野)明显低于NC组(352±21/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miR-127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其在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肺癌的潜在临床诊断标志物。
探讨白介素-6(IL-6)在HER2阳性BT-474乳腺癌细胞拉帕替尼耐药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建立BT-474耐拉帕替尼细胞株(BT-474R)。Western blot检测耐药标志蛋白P-gp的表达,MTT法检测BT-474R细胞的IC50。Caspase-Glo® 3/7法检测拉帕替尼BT-474R与BT-474细胞的Caspase3/7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IL-6、p-STAT3、STAT3、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RNAi法沉默STAT3基因表达;Caspase-Glo® 3/7法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沉默后细胞凋亡程度。
BT-474R组P-g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T-474组(P < 0.05)。拉帕替尼增强STAT3活性,沉默STAT3基因可恢复BT-474R细胞对拉帕替尼的敏感度、增加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和Caspase 3/7酶的活性(P < 0.01)。沉默STAT3增强了拉帕替尼诱导的耐药细胞凋亡(P < 0.01)。拉帕替尼诱导的IL-6表达和分泌激活STAT3,用IL-6抗体抑制拉帕替尼诱导的IL-6,可以阻止拉帕替尼刺激STAT3活性。
拉帕替尼通过诱导BT-474细胞分泌IL-6激活STAT3信号通路,增加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对拉帕替尼的耐药性。
探讨NRP-1单克隆抗体(NRP-1 MAb)的特异性,以及不同剂量的NRP-1 MAb治疗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
Western blot和共聚焦免疫荧光法检测NRP-1 MAb是否识别MCF7细胞上NRP-1蛋白。将MCF7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皮下建立乳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并进行瘤组织传代。传代的肿瘤体积生长至300~500 mm3时,随机分为对照组、NRP-1 MAb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只,给药7次。观察荷瘤裸鼠一般状况,测量瘤体大小及裸鼠体重。实验结束时剥离瘤体称重,提取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VEGF蛋白和NRP-1蛋白的表达量。
NRP-1 MAb成功识别MCF7细胞上的NRP-1蛋白;NRP-1 MAb能够有效抑制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低剂量组(1 mg/kg)抑瘤率为47.01%,中剂量组(5 mg/kg)抑瘤率为65.70%,高剂量组(10 mg/kg)抑瘤率为69.19%。。
NRP-1 MAb能够识别并有效结合MCF7细胞膜上的NRP-1蛋白,且可抑制MCF7细胞移植瘤的生长,NRP-1 MAb抑制移植瘤的增长可能与下调NRP-1和VEGF表达有关。
探讨EN2对肝癌细胞凋亡及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
用EN2 siRNA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HuH-7,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果。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变化,PI单染法测定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激活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激活型Caspase-9(Cleaved Caspase-9)、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及细胞周期素B 1(Cyclin B l)蛋白水平,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测定胞浆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蛋白水平。
EN2 siRNA慢病毒感染可明显下调肝癌细胞中EN2的表达。沉默EN2表达后的肝癌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G2/M期比例升高,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PTE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yclin B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胞质中Cytochrome C蛋白水平升高。
敲低EN2可以阻滞肝癌细胞周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EN、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取对数期生长的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分为A、B、C组及对照组(Control),A、B、C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40、80 μmol/L的TAK-242,对照组不加抑制剂,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细胞TLR4、Myd88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情况。
A、B、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升高,TLR4、Myd88 mRNA表达水平及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各浓度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K-242可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NF-κB信号通路功能被抑制。
比较接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或香港的分期系统(HKLC)推荐治疗方案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436例初治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KLC和BCLC进行肿瘤分期,按是否最终接受两个分期系统推荐的治疗方案分组。比较患者是否接受BCLC或HKLC分期推荐方案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评估拒绝BCLC或HKLC推荐方案对预后可能产生的影响。
接受BCLC推荐治疗方案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拒绝推荐治疗方案的患者(48% vs. 30%, P < 0.001)。与拒绝推荐治疗方案的患者相比,接受HKLC推荐治疗方案的患者亦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41% vs. 29%, P < 0.001)。对BCLC和HKLC交叉亚组分析,BCLC-B/HKLC-Ⅰ+Ⅱa+Ⅱb、BCLC-B/HKLC-Ⅲa+Ⅲb和BCLC-C/HKLC-Ⅲa+Ⅲb亚组中,接受手术切除的HCC患者显著高于接受TACE、索拉非尼或最佳支持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均较高(均P < 0.05)。
接受BCLC和HKLC分期系统推荐治疗方案可以提高HCC患者的存活率,但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指导作用减弱。部分BCLC-B/HKLC-Ⅰ+Ⅱa+Ⅱb、BCLC-B/HKLC-Ⅲa+Ⅲb和BCLC-C/HKLC-Ⅲa+Ⅲb的患者通过积极的根治性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
探讨DWI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将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LARC患者44例纳入分析。将患者术后病理分期与治疗前临床分期作比较,分为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比较放化疗前后以及组间ADC值、组间ADC变化量(ΔADC)以及变化率(ADC%)之间的差异,并根据ROC曲线得出疗效预测的最佳临界ADC值。
44例患者中7例(15.9%)获得pCR。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步放化疗前T-降期组ADC值明显低于T-未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同步放化疗后T-降期组ADC值明显高于T-未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降期组同步放化疗后ΔADC及ADC%均高于T-未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3, P=0.000; P=-5.09, P=0.000)。取治疗前ADC值0.87×10-3 mm2/s作为预测T分期是否降期的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97(95%CI: 0.539~0.855),预测疗效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55.0%。
通过对ADC的定量分析可早期预测直肠癌患者对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敏感度,对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细胞系中miR-135a-5p、GATA3和STAT3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
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各宫颈组织及细胞中miR-135a-5p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宫颈组织和细胞中GATA3和STAT3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35a-5p与GATA3 3’UTR间的作用,分析miR-135a-5p和GATA3 mRNA的表达结果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miR-135a-5p在宫颈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均上调(均P < 0.05)。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降低(P < 0.05);STAT3 mRNA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P < 0.05)。miR-135a-5p可靶向作用于GATA3 3’UTR。宫颈癌组织中miR-135a-5p与GATA3(r=-0.6656)、GATA3和STAT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534)。在宫颈癌中miR-135a-5p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GATA3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 < 0.05)。
宫颈癌中miR-135a-5p和STAT3表达上调,GATA3表达下调,三者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分析骨巨细胞瘤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4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ampanacci分级、病理性骨折、肺转移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相关性。
脊柱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较膝关节周围(P < 0.001)、桡骨远端(P=0.005)及其他部位(P < 0.00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Ⅲ级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于扩大刮除术(P < 0.001)以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单纯刮除术的CampanacciⅠ级、Ⅱ级、Ⅲ级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行扩大刮除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后的CampanacciⅡ级与Ⅲ级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骨巨细胞瘤复发病例肺转移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伴病理性骨折与无病理性骨折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手术方式影响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外科边界,与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病例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为改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手术应考虑足够的外科边界。
探讨直肠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300例被检者均行直肠上皮细胞稳定性FH、CEA和CA19-9检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辅以电子结肠镜检查,分析上皮细胞稳定性FH、CEA和CA19-9检测对直肠恶性肿瘤筛查的敏感度、特异性、假阴性率(漏诊率)、假阳性率(误诊率)、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粗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指标。
经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阳性率高于CEA和CA19-9检测(P=0.000)。40例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中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出阳性患者38例(95%),CEA检测出阳性患者23例(57.50%),CA19-9检测出阳性患者10例(25.00%)。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的敏感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EA和CA19-9检测,假阴性率和阴性似然比均低于CEA和CA19-9检测。
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在直肠恶性肿瘤筛查中检测结果有较高的敏感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较低的假阴性率和阴性似然比。
比较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
回顾性分析84例因阴茎癌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资料。按淋巴结清扫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参数、术后并发症及疗效。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肿瘤分期、淋巴结大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及术中失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淋巴瘘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2例复发,开放组3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阴茎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可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顺铂+氟尿嘧啶)的诱导治疗在后续接受同期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及作用。
118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NPF组58例(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诱导治疗组)和TPF组60例(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组),2周期诱导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顺铂同期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比较两组的安全性、近期疗效。
与TPF组比较,NPF组诱导治疗对于颈部淋巴结有更显著的疗效(P=0.036);而诱导治疗的原发病灶疗效、诱导治疗的总体疗效和全程治疗结束的即刻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诱导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较TPF组均显著改善(P=0.028, P=0.049)。同期放化疗阶段,与TPF组比较,NPF组的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及放射性皮炎均显著改善(P=0.038, P=0.041, P=0.035)。
对于后续接受顺铂同期IMRT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尼妥珠单抗联合PF方案的诱导治疗具有更好的淋巴结缓解率,且不良反应更轻微;患者在后续的同期放化疗中耐受性更好,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对接受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为化疗时机的选择作初步探索。
回顾性研究湖北省肿瘤医院2009—2016年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在全膀胱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接受了GC方案化疗的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次要研究终点是临床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CR)。
共3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22例新辅助+16例辅助)。在中位随访时间点时,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组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 vs.75.4%, P=0.223)。在中位随访时间点上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组(pT0)与非完全缓解组(non-pT0)的RFS分别为100%和50%(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3~4级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的人数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
接受新辅助或辅助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 GRKs)通过特异性地磷酸化活化状态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终止GPCR信号转导、以及磷酸化非GPCR等参与广泛细胞生理和病理活动。近些年有关GRKs与肿瘤发生和演进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讨论非视紫质GRKs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不同调控作用,以期为深入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目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随访并无固定时限和标准,许多影响结直肠肿瘤随访的高危因素未被重视。本综述通过阐述和总结结直肠肿瘤的相关高危因素,以综合制定更加完善的随访体系,这将有利于肠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个体化随访及治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曲妥珠单抗,可明显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胃癌的总生存时间。目前对HER2过表达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法,但这种有创性的检查不能作为肿瘤疗效评价的常规检查而多次进行。靶向HER2的PET/CT分子显像,有望实时、无创监测全身病灶的HER2表达情况。目前靶向HER2的PET/CT分子显像主要包括核素标记抗体显像、核素标记亲和体显像、核素标记抗体片段及纳米抗体显像。靶向HER2的PET/CT显像可用于监测全身病灶的HER2表达情况,监测HER2表达的异质性,可用于原发乳腺癌HER2阴性患者阳性转移灶的筛选,同时也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长半衰期核素铜、锆(64Cu、89Zr)标记完整抗体可直接评估HER2结合Trastuzumab的情况,但其血液药代动力学较慢,血液清除率较慢,需较长时间点的显像,辐射剂量较高。短半衰期核素(68Ga)标记亲和体显像、抗体片段及纳米抗体显像,由于其分子量小,生物分布快,注射药物后可短时间内显像(1~4 h),增加了患者的便利性,可重复显像,亲合体由于与抗体结合位点不同,可用于靶向治疗显像,另外其辐射剂量较低,可能更适于临床应用。
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致死率高。SCLC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预后特征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尽相同。大多数SCLC表达神经内分泌特征(整合了神经和内分泌特性),其分子机制可能与TP53和RB1的失活,以及包括Notch信号在内的多个信号通路的频繁中断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机制研究深入和相关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开发以及建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发现SCLC潜在的治疗靶点,改善疗效和预后带来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