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2014年  第41卷  第03期

栏目
食管肿瘤专题
食管癌超长期和短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食管癌超长期(≥10年)和短期(<5年)生存患者临床病理变化,揭示超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住院病历复核,建立超长期生存患者信息资料库;采用SPSS19.0软件、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食管癌患者共4 008例(超长期2 019例,短期1 989例)。超长期患者平均诊断年龄[男:(53±8.7)岁;女:(54±8.4)岁]明显小于短期患者[(男:(61±8.8)岁;女:(61±8.8)岁](P<0.05)。超长期生存患者仍以中、晚期为主(男:88%;女:86%),但低于短期生存患者(87% vs. 96%,χ2=69.09,P<0.05),而早期患者是短期的3倍(13% vs. 4%,χ 2=69.09,P<0.05);高分化患者比短期多2倍(31% vs. 13%,χ2=191.56,P<0.05);而淋巴结转移患者比短期低2倍(23% vs. 53%,χ2=223.40,P<0.05);超长期以T2为主,而短期以T3为主(47% vs. 64%, χ2=228.57, P<0.05);此外,超长期患者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短期患者(40% vs. 28%,χ2=43.25,P<0.05);超长期患者单纯手术治疗率明显高于短期者(80% vs. 69%,χ2=72.94,P<0.05)。结论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患者治疗方式和家族史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食管癌细胞呈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家族史阳性和发病年龄早是食管癌患者超长期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皮纹(单、双眼皮)与食管癌患病风险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双眼皮与食管癌患病高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家访(80%以上)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 262 例病例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及3 459 例对照组(均经食管内镜检查确诊为非癌人群)单、双眼皮和其他临床资料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单、双眼皮频率(58% vs. 42%)高于对照组(51% vs. 49%)(P <0.001),单眼皮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性比双眼皮人群高(OR=1.29, 95%CI:1.15-1.44,P<0.001)。年龄分层分析发现:45~64岁的单眼皮人群发生食管癌的风险高于同年龄段双眼皮人群 (OR:1.26-1.61,95%CI: 1.08-2.02)。结论 单眼皮表型与食管癌患病高风险相关,提示单眼皮可作为食管癌高风险评估的危险指标之一,并为进一步研究皮纹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性别对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加深对食管癌关键预后影响因素的了解。方法 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及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1973—2011年间5 999 例女性和9 918例男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患者生存期显著高于男性(P=5.8E-25)。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P=2.7E-12),且T3、T4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但是女性患者Tis、T1和T2检出率高于男性(P=1.2E-14);男、女性患者肿瘤分化程度相似(P=0.66)。 根据TNM分期进行早、中、晚期分类,女性早期癌患者比例高于男性(13.9% vs. 10.8%,P=3.8E-9),而中晚期患者的比例低于男性(86.1% vs. 89.2%,P=3.8E-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女性为食管癌预后生存期长的保护因素,而淋巴结转移阳性和浸润程度(T)加深为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男性患者且为食管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保护因素);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T3、T4)均低于男性检出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贲门癌瘤体最长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 MTD)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为贲门癌临床病理TNM分期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4826例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MTD,分析MTD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关系;对其中1 756例患者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和(或)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期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TD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4 826例贲门癌患者平均MTD为(5.6±2.3)cm,MTD中位数为5.0 cm(0.5~18.0 cm)。依MTD长度,将贲门癌患者分为四组(MTD<3 cm、3~6 cm、≥6~9 cm、≥9 cm)。随MTD增长,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r=0.254,P<0.05),浸润程度逐渐加深(r=0.102,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变差(r=0.069,P<0.05);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MTD增长,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5 年生存率也明显降低。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MTD、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贲门癌MTD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食管癌患者肿瘤最长径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16 370例食管癌患者肿瘤最长径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通过入户或者电话问卷调查及生存随访,核查食管癌患者信息,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和Cox生存分析模型,回顾性分析1995—2011年太行高发区普查食管癌患者肿瘤最长径与浸润程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1)随着浸润程度加深,肿瘤最长径依次增长(P<0.001);肿瘤最长径<3 cm的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低于≥3 cm的患者(P<0.001);肿瘤最长径与浸润程度及淋巴结阳性转移率正相关(RT=0.379,RN=0.213,P<0.001);(2)肿瘤最长径≥3 cm患者生存期明显差于<3 cm患者(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最长径、性别、诊断年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均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随着肿瘤最长径增长、浸润程度加深,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食管癌肿瘤长径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并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进行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食管癌患者(n=5 621)的生存期明显低于转移阴性患者(n=7 945)(P=1.9E-162),N1、N2和N3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4.2E-20)。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上, 高发区患者明显高于低发区(P=1.4E-5),但生存期却优于低发区(P=1.7E-39);青年食管癌患者(≤50岁) 略高于中老年患者(>50岁)(P=0.003),而生存期显著优于中老年患者(P=2.3E-31);下段食管癌显著高于中段和上段(P=8.6E-24),而生存期则明显优于中段和上段(P=0.03)。多因素分析,高低发区、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N1、N2和N3级患者生存期差的风险值依次升高(HRN1=1.8,HRN2=2.5,HRN3=2.7)。结论 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显著差于转移阴性的患者;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食管癌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高发区患者整体生存期优于低发区患者。
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食管癌患者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生存期差异及其与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及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1973—2012年间女性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食管癌患者绝经前期(诊断年龄<46岁,n=201)、围绝经期(46~55岁,n=949)和绝经后期(≥56岁,n=3 284)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 <0.001);但是三组间肿瘤浸润程度(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依次明显升高(P=0.022)。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绝经状态是影响女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依次明显升高。
术前吸烟对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吸烟对食管鳞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随访和住院病理结果核查。采用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吸烟与食管鳞癌发生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Cox回归评估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 吸烟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P=0.02),开始吸烟年龄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74,P<0.001);不吸烟患者的生存期优于吸烟患者(P<0.001),然而男性吸烟与不吸烟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5),并且不吸烟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优于男性(P<0.001);Cox回归分析提示吸烟不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患者发病年龄与开始吸烟年龄高度相关;术前吸烟对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1973—2005年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变化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1973—2005年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生存期的关键因素。方法 通过家访和(或)电话问卷调查、生存随访及住院病历复核和临床病理信息采集等,按照首次确诊时间,将这些患者等分为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11年(1973—1983、1984—1994、1995—2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三个11年间磁县医院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布,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三个时间段5年生存率,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三个时间段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成功随访3 160例(96.7%)食管癌患者,其中第一时间段984例(31.1%);第二时间段1101例(34.9%);第三时间段1 075 例(34.0%)。三个时间段患者的生存率依次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分别是8%??15%和41%(P=1.2E-77)。第二和第三个时间段中同一病理分期的患者比较,Tis+Ti(早期)和T2期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T3+T4期患者(中晚期)第三个时间段明显高于第二个时间段(P=7.0E-7);均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P=1.5E-13)。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性别、淋巴结转移、病变部位和残端癌阳性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1973至2005年间食管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三个时间段均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中晚期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明显提高。性别、淋巴结转移、病变部位和残端癌阳性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青中老年贲门癌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青、中、老年贲门癌患者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贲门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50, ≥50~70, ≥70年龄段,将贲门癌患者分为青、中和老年组,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贲门癌患者的生存期影响因素。结果 (1)5 000例贲门癌患者,青、中及老年组患者分别占6.1%(n=303)、75.0% (n=3 751)、18.9%(n=946);全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3.1:1,在青、中和老年组分别为2.3:1、3.0:1、3.7:1 (P<0.05);(2)青年组低分化肿瘤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浸润程度T3+T4患者较中年组高,而较老年组低(P<0.05),Ⅱ~Ⅳ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3)青、中和老年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年、4.4年和3.5年,青、中年组患者生存期均优于老年组(P<0.05)。结论 贲门癌患者生存期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个数、浸润程度、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其中年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青年贲门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较中老年组高,但生存期优于老年。
基础研究
癌-睾丸抗原GAGE-1基因的重组、表达及纯化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癌-睾丸抗原GAGE-1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对GAGE-1基因进行克隆、体外原核重组表达及蛋白分离纯化。方法 运用RT-PCR技术从人QGY-7701肝癌细胞株中扩增GAGE-1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GAGE-1,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经包涵体透析复性及GST柱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鉴定。结果 扩增得到GAGE-1基因5'端251 bp片段,与Gene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构建的PGEX-6p-1-GAGE-1原核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子量约35.7 kD的GST-GAGE-1融合蛋白,纯化后蛋白纯度为90%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PGEX-6p-1-GAGE-1重组表达质粒,并成功表达纯化了GST-GAGE-1融合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GAGE蛋白奠定了基础。
过表达外源FUT7对乳腺癌细胞黏附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过表达外源岩藻糖基转移酶VII(FUT7)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以FUT7为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FUT7,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采用RT-PCR检测FUT7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UT7及其催化产物sLeX蛋白水平;细胞黏附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检测转染后细胞与HUVECs细胞黏附、迁移能力。结果 转染细胞外源FUT7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及sLeX含量均明显增加;转染的乳腺癌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结论 过表达外源FUT7基因可增强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
不同氧化态叶酸对人成淋巴细胞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比较最高氧化态叶酸(folic acid, FA)与还原态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 5-MeTHF)对人成淋巴细胞LINE-1和Alu的甲基化效应,从而评价受试物对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以含30、60和120 nmol/L FA或5-MeTHF的改良RPMI1640培养液干预培养人成淋巴细胞系GM12593,20 d后提取基因组DNA,用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法(BSP)比较不同浓度和氧化态叶酸对受试细胞Alu和LINE-1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基因组Alu和LINE-1甲基化水平均随FA或5-MeTHF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两目标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在120 nmol/L FA或5-MeTHF浓度下显著高于30和60 nmol/L组(P<0.01~0.05),60和120 nmol/L的5-MeTHF提高LINE-1甲基化水平的能力显著高于同等浓度的FA(P< 0.01~0.05)。结论 FA和5-MeTHF浓度与人成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正相关,5-MeTHF的基因组甲基化维护效应强于FA。
临床研究
双模外标志用于脑肿瘤放疗图像配准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制CT-MRI双模外标志用于脑肿瘤放疗图像配准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在T1WI 上信号强度为最高的Gd-DTPA稀释液与碘海醇按不同比例配成混合液,测量不同比例混合液在MR各成像序列的信号强度及CT值;将符合双模成像标准的混合液密封于细塑料管中制成外标志,作体模检测,并应用于临床。选取脑肿瘤患者15例,按放疗计划要求行CT、MR扫描。数据传至Varian工作站作Match points配准。结果 在T1WI上信号强度为最高的Gd-DTPA稀释液浓度为1.61 mg/ml;该稀释液与碘海醇按6:1混合符合双模外标志成像要求;经临床应用,配准平均误差为(1.35 ± 0.22) mm。结论 将浓度为1.61 mg/ml的Gd-DTPA稀释液与碘海醇按6:1混合密封于细塑料管中,制成双模外标志,固定在定位热塑面罩的模拟校准线上,可作为脑肿瘤放疗图像配准的外标志。
上皮间叶转化相关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检测上皮间叶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Viment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E-cadherin、β-catenin和Vimentin在51例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联合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E-cadherin或β-catenin表达的缺失或Vimentin表达的增高均为异常表达。3项均正常、1~2项不正常以及3项均不正常的病例数分别为1例(1.96%)、37例(72.55%)、13例(25.49%)。3项均不正常组的5年内无瘤生存较其他组明显缩短(Log rank检验,P<0.01)。结论 上皮间叶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Vimentin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区分三阴性乳腺癌的异质性。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MMP-26、MMP-9、TIMP-4 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type NK/T-cell lymphoma, ENKTCL)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6 (MMP-26)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TIM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ENKTCL发病及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 30例ENKTCL组织中MMP-26、TIMP-4、MMP-9的表达情况,同时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与ENKTCL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ENKTCL组中MMP-26、TIMP-4、MMP-9阳性表达分别为76.67%(23/30)、46.67%(14/ 30)和83.33%(25/ 30);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10% (2/20)、5% (1/20)、15% (3/20)。ENKTCL组MMP-26、TIMP-4、MMP-9 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MMP-26、MMP-9 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MMP-26、MMP- 9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 ( P < 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 (P > 0.05);TIMP-4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均无关( P >0.05)。 ENKTCL病理组织中MMP-26 与TIMP-4表达无相关性,与MMP-9 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636,P <0.05)。结论 MMP-26、MMP-9 在ENKTCL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可能与ENKTCL的发病及高度侵袭性有关, 并且可能成为鉴别恶性ENKTCL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的指标,有利于ENKTCL预后的评估。
综述
肿瘤微环境与乳腺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
乳腺肿瘤是在妇女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逐年增加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尽管近年来对乳腺肿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许多关键问题还有待解决。随着对乳腺肿瘤研究的深入,发现在它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肿瘤微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微环境的稳态是肿瘤发生和侵袭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第一道屏障。乳腺肿瘤细胞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与微环境的组成元件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生长的反应。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乳腺肿瘤及其微环境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细胞分化与子宫颈癌
摘要:
分化障碍在子宫颈癌鳞癌发病机制中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就上皮细胞分化的进程、特异分子标识、调控程序加以总结;并对ΔNp63α、ITCH、Notch1、miRNA的异常表达在鳞状上皮细胞分化障碍致细胞癌变中的机制加以综述。
骨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是骨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全世界的发病率为4/105。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于生长较快的青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严重威胁着患者身心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就影响其发病的因素:同源染色体6p21、8q24、12q14扩增以及10q21.1 杂合子丢失、p53和Rb抑癌基因异常、转录调节因子活化蛋白-1(AP-1)、原癌基因、转化生长因子(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失调、WWOX、miRNAs、14q32 miRNAs-cMYC相互作用、miRNA-29a沉默等做简要概括。这些因素会对预防及治疗骨肉瘤带来新的方向。
病例报道
非同期多发原发性肺癌放化疗后诱发白血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