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2025年  第52卷  第6期

栏目
特约来稿
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要:

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的肺癌类型,EGFR-TKI是其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针对EGFR-TKI耐药机制的研究推动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当前克服耐药的方法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新型药物治疗等。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阳性NSCLC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作简要评述。

肝癌多学科诊疗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要:

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且发现时多为中晚期。针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早治”是改善我国肝癌患者生存的重要举措。外科手术、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均是肝癌治疗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我国肝癌患者病情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以疾病为中心的肝癌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延长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同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为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肝癌多学科诊疗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诱导乳腺癌免疫“冷”转“热”的新策略
摘要:

作为肿瘤药物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等恶性实体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然而,乳腺癌通常被视为“冷肿瘤”,其较弱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限制了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疗效,仅有少数患者能获益,且可能发生耐药。因此,需要探寻新策略将免疫惰性的“冷肿瘤”转变为免疫活跃的“热肿瘤”,从而扩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本文基于“冷肿瘤”的形成机制,对诱导乳腺癌免疫“冷”转“热”的新策略进行评述,包括增强肿瘤抗原表达、促进免疫浸润以及逆转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等关键环节,并强调了综合治疗提高全身免疫的重要性。

中医药重激活失衡线粒体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摘要:

人体的健康是免疫力与各种微生物博弈的结果,线粒体网格的健康程度决定了免疫力的强弱。线粒体失衡导致细胞内营养物质代谢重塑,会加速肿瘤的发生发展。阴阳学说与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阳气是线粒体有氧呼吸高效产出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三磷酸腺苷,ATP),而脾主运化,是指食物在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故其功能正常与否与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温阳健脾的本质就在于恢复线粒体的高产能。重建受损线粒体功能、提升效能,推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能级,是机体抵御疾病,重返健康的关键所在。

结直肠癌的标准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及探讨
摘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规范化外科治疗体系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管理,整个诊疗流程不断完善。规范化的外科手术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结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分类、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探讨规范外科治疗的策略,旨在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食管癌高发区某自然村16年反流性食管炎样症状观察总结
摘要:
目的 

调查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及检出率异常影响因素,探究有效干预措施。

方法 

调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某自然村村民的性别、学历、年龄、婚姻状态、有无反流性食管炎样症状(烧心、反酸、嗳气、呃逆、咽部异物感、咽下不利)、腌菜食用情况、食盐使用情况和食管癌发病情况等。分析16年前后食管癌高发区反流性食管炎样症状的变化,以及与食管癌的关系。

结果 

2008年流调711例,其中存在烧心、反酸、嗳气、呃逆、咽部异物感、咽下不利症状之一者213例(按照以上症状排序,如存在多项症状,取前者);存在至少两个相关症状者55例;其中存在烧心症状者最多,共108例(15.1%);其次是反酸、嗳气等。2024年流调同一批人群,因搬迁失访8人,共流调成功703人,其中存在烧心等症状之一者为189例(26.8%)(按照相关症状排序,如存在多项症状,取前者);存在至少两个相关症状者167例(23.7%);其中烧心症状者还是最多,共139例(19.7%);其次是反酸等。历经16年,我们还发现703例人群中有45例食管癌患者,而这45例患者均存在上述症状其中一项或多项。2008年与2024年具有反流性食管炎样症状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008年与2024年反流性食管炎样症状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样相关症状在食管癌高危地区人群中检出率16年间未见下降,高危因素仍存在,食管癌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密切,临床可据此为食管癌高危人群提供早期诊断治疗依据。

基础研究
加味麦门冬汤通过上调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NK和CD8+ T细胞水平抑制肺癌转移
摘要:
目的 

从免疫调控的角度探讨加味麦门冬汤(MMD)抑制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加味麦门冬汤干预CTC-TJH-01和LLC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在C57BL/6小鼠上建立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加味麦门冬汤连续灌胃给药,评估小鼠的体重变化和肺部肿瘤转移;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转移灶组织形态、Ki-67蛋白表达水平、NK细胞和T细胞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和T细胞的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在体外,加味麦门冬汤对CTC-TJH-01和LLC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均无明显的干预作用。在小鼠体内,加味麦门冬汤可显著抑制LLC细胞的肺转移,上调小鼠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和CD8+ T细胞的比例(P<0.05),下调转移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

结论 

加味麦门冬汤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中NK细胞和CD8+ T细胞水平,促进循环肿瘤细胞的清除,通过促进转移瘤免疫微环境中NK和CD8+ T细胞的浸润,抑制转移瘤的生长,进而发挥抗肺癌转移的作用。

肾透明细胞癌中Cyclin F的表达及其对肾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F(Cyclin F)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肾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新鲜ccRCC标本中Cyclin F 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石蜡包埋样本中Cyclin F蛋白表达;CCK-8实验、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Cyclin F对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Cyclin F mRNA在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285),Cyclin F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01),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Cyclin F低表达与患者WHO/ISUP分级、Ki67指数和年龄显著相关(P=0.041,0.047,0.008,)。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Cyclin F促进肾癌786-O细胞株的增殖(P<0.001)和迁移能力(P24 h=0.003, P48 h=0.0058),抑制细胞凋亡(P=0.0019)。

结论 

Cyclin F在ccRCC中蛋白低表达与患者高ISUP分级、高Ki67指数、高年龄及预后有关。

BAIAP2L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BAIAP2L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肿瘤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

方法 

基于公共数据库分析BAIAP2L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R语言进行GO通路富集及临床病理关联分析。采用基因沉默技术观察BAIAP2L1敲低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

结果 

BAIAP2L1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adj<0.001),是患者死亡独立风险因素(HR=2.808,P=0.03),且与总生存期、T/N分期及复发转移显著相关(均P<0.05)。基因功能富集显示其参与肿瘤转移相关通路。敲低BAIAP2L1可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EMT进程(均P<0.05)。

结论 

BAIAP2L1在宫颈癌中表达上调,与不良预后及转移密切相关,靶向抑制该基因可有效遏制肿瘤进展。

临床研究
BRCA1/2突变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反应
摘要:
目的 

分析BRCA1/2突变乳腺癌中HER2阳性患者的比例、临床特征以及对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反应。

方法 

纳入BRCA1/2突变乳腺癌531例患者(BRCA1 201例,BRCA2 3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在201例BRCA1和330例BRCA2突变患者中,分别有17例(8.5%)和42例(12.7%)HER2阳性乳腺癌,占总体BRCA1/2突变乳腺癌的11.1%。在BRCA1/2突变乳腺癌中,相比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患者,HER2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HER2阳性患者发病年龄更大且肿瘤组织学分级更低。在接受新辅助抗HER2靶向治疗的17例患者中,10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58.8%),7例未达到pCR(41.2%)。

结论 

BRCA1/2突变乳腺癌中HER2阳性患者比例超过10%。这些患者在接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约40%未达到pCR,提示可能成为抗HER2靶向联合PARP抑制剂的潜在人群。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探讨结直肠癌与常见精神类疾病的因果关系
摘要:
目的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R)分析结直肠癌与常见精神类疾病的因果关系。

方法 

依托于公共数据库中结直肠癌与精神类疾病的GWAS数据,通过逆方差加权、MR-Egger和中位数加权三种方法评估结直肠癌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可信度和稳健性。

结果 

逆方差加权显示结直肠癌与抑郁症(P=0.090)、焦虑症(P=0.099)、精神分裂症(P=0.899)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与双相情感障碍风险降低存在因果关系(P=0.010)。

结论 

结直肠癌与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无因果关系,但结直肠癌与双相情感障碍风险降低可能存在因果关联,同时印证了肠-脑轴的存在。

基于TCGA数据库和实验验证分析肝细胞癌中PLCβ4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中PL-Cβ4基因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中的424例临床样本资料(包括肝细胞癌组织374例,非肿瘤肝组织50例),采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分析、免疫浸润分析,评估PLCβ4基因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应用PLCβ4基因与24种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观察PLCβ4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及与肝癌高频突变基因TP53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另外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HCC患者的高、中、低分化肿瘤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石蜡切片各20例,HE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各临床样本中PLCβ4、Ki-67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

结果 

PLCβ4基因在HC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PLCβ4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明显长于低表达者(P<0.05),提示PLCβ4显著影响HCC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Cβ4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高度相关;且PLCβ4与TP53基因的表达水平高度相关。HCC组织样本中的PLCβ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01),且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PLCβ4可作为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有望成为HCC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白介素与妇科肿瘤发病风险相关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摘要:
目的 

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不同的白介素(IL)与妇科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平滑肌瘤)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IEU OpenGWAS公开数据库中欧洲人群的白介素和妇科肿瘤数据,应用双样本MR分析,以不同的白介素作为暴露因素,选择GWAS数据中显著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并确保工具变量互相独立。以3种妇科肿瘤的发病风险作为结局因素进行单独分析,探究由基因预测的白介素与结局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应用R语言(4.3.1)统计软件中的TwoSampleMR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 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SM)和加权模式法(WM)进行MR分析。

结果 

遗传预测的IL-18受体1(P=0.039)和IL-24(P=0.025)与宫颈癌发病风险负相关;IL-4(P=0.040)、IL-21(P=0.026)和IL-37(P=0.027)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正相关;IL-15受体α亚单位(P=0.005)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负相关;IL-17A(P=0.005)和IL-37(P=0.018)与子宫平滑肌瘤发病风险负相关;IL-21(P=0.035)与子宫平滑肌瘤发病风险正相关。

结论 

遗传预测的IL-4、IL-15Rα、IL-17A、IL-18R1、IL-21、IL-24和IL-37与3种妇科肿瘤的发病风险存在因果关联。进一步探究白介素在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可能为妇科肿瘤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指南解读
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要点解读
摘要:

随着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外显子插入突变(ex20ins)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深入研究,以及多项新型靶向药物临床数据的相继公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家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和临床数据的基础上,组织肺癌领域专家结合实际经验,对2023版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全面更新。《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围绕该罕见突变的精准检测与规范化治疗策略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重点解析了2024版共识中新增的推荐与修订内容,并梳理了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探索方向,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指导依据。

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近年来,研究证明抗血管生成药与ICIs联合可增强抗肿瘤效应,国内外指南中也建议晚期NSCLC患者可采用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方案。因此,本文就ICIs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晚期NSCLC的作用机制和最新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晚期NSCLC的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