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中国科学家实现三氧化二砷“仿生递送”治疗白血病

中国科学家实现三氧化二砷“仿生递送”治疗白血病[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11): 1059-1060.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1.11.0001
引用本文: 中国科学家实现三氧化二砷“仿生递送”治疗白血病[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11): 1059-1060.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1.11.0001

中国科学家实现三氧化二砷“仿生递送”治疗白血病

  • 三氧化二砷(ATO)已获批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药物。为提升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扩展适应症,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光辉、魏炜课题组提出一种“仿生递送”新策略,并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授李玉华开展了紧密合作,利用体内存在的天然铁蛋白颗粒(Fn)作为药物载体,解决了Fn高效装载ATO的难题并实现了靶向递送,显著抑制了多种白血病的进展。研究论文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5日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

    “仿生递送”的原理是基于体内天然颗粒创建药物载体,并借助体内固有路径靶向递送药物。其优势是能够克服体内复杂环境和多重屏障,并且具有较高的成药性。

    研究团队首先收集大量临床外周血和骨髓样本,发现健康样本中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CD71表达水平较低(平均阳性率10%),而患者样本中白血病细胞的CD7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平均阳性率90%)。CD71的特异性高表达不受限于白血病的类型和进程,证明了其作为白血病细胞广谱靶点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利用CD71配体Fn作为载体靶向递送ATO。

    研究过程中,由于Fn内腔直径小于8纳米,空间十分有限,这对小分子ATO的高效装载和可控释放提出了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基于Fn的耐热性能、铁对Fn内腔的亲和性以及砷与铁的相互作用,巧妙设计铁预成核的策略并高效锚定了三价砷(Fn:As=1:200),形成砷基铁蛋白(As@Fn)。实验显示,静脉注射后,砷基铁蛋白可以借助CD71的识别,靶向富集于白血病细胞,并在胞内酸性溶酶体中选择性释放活性三价砷,高效杀伤白血病细胞。这意味着,上述仿生靶向递送策略显著提高了临床砷制剂的耐受剂量,并且将适应症扩展至急性髓系、急性淋系和慢性髓系等多种白血病类型。同时,研究团队在临床样本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上证明,砷基铁蛋白可显著抑制多种白血病的进展,效果显著优于现有的单独ATO和联合化疗策略。

    鉴于Fn为人体内源组分且ATO为已批准用药,该制剂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潜力。(来源:中国科学报)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发现了通过限制热量“饿死”癌细胞的最新线索——饮食模式抑制胰腺癌小鼠模型肿瘤生长的独特机制。这一发现的目的并不是推荐饮食,而是真正了解潜在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热量限制饮食如何抑制癌细胞生长,为未来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方向。

    美国麻省理工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马休·凡达·海登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分析了热量限制和生酮饮食对胰腺癌小鼠模型的影响。实验发现,正是热量限制而非生酮饮食能降低血浆和肿瘤的血脂水平,还会降低癌症用来适应低血脂环境的一种酶的活性,打破不饱和脂肪和饱和脂肪的平衡,从而使得肿瘤生长显著减慢。虽然生酮饮食也会破坏这种酶的活性,但生酮饮食会同时提供大量的脂肪,使血脂增多,从而将不饱和脂肪与饱和脂肪的比例维持在对肿瘤生长有利的水平。

    除小鼠实验外,研究团队还分析了1 165名胰腺癌患者的饮食模式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初步发现显示,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饮食可能与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有关。但研究人员也指出,低血糖指数饮食并不适合所有癌症患者,这种饮食有时很难坚持和耐受,体重下降也可能限制治疗方案的选择。他们将进一步研究饮食会如何影响肿瘤生长的代谢变化,以期指导如何在已有的癌症治疗策略中加入模拟这类作用的饮食或疗法,同时开发新药以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馨可宁®,Cecolin®)正式通过其预认证,可供联合国系统采购。

    馨可宁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16型、18型)是一种注射用疫苗,在2℃~8℃的条件下储藏,有效期为24月。

    此次馨可宁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成为第六个通过预认证的中国国产疫苗,标志着中国疫苗产品的监管、研制和生产体系及产品质量获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将惠及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女性,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的实现。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团队领衔,汇聚全国60家医疗机构的研究团队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根据中国患者的特点,通过创新性采用国产免疫药物卡瑞丽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方案,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到72.1%,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北京时间9月14日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2017年起,徐瑞华教授牵头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ESCORT-1st),以期评估PD-1单克隆抗体(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顺铂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18年12月3日—2020年5月12日,研究共入组596例受试者,分别为以往没有接受过化疗的食管癌转移患者、不能手术切除以及手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他们按照1:1随机入组,一组接受PD-1抗体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治疗,一组接受安慰剂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治疗,6个疗程后再接受PD-1抗体或安慰剂维持治疗,最长时间达到2年。结果显示,PD-1抗体化疗组与安慰剂+化疗组相比,可显著延长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ESCORT-1st研究是首个针对食管鳞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该项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这是一项完全针对食管鳞癌而不包括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对食管鳞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其次,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化疗药物的免疫激活效应。其三,针对中国患者特点、使用中国医药企业自主生产的免疫药物、为中国食管癌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是本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免疫联合化疗对于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有效性,更是取得了目前一线治疗最长的总生存时间15.4月和最高的有效率72.1%,为食管癌的免疫联合治疗增添了新方案,改写了食管癌的治疗指南,并且为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指明了方向。下一版临床诊疗指南更新将纳入中国团队的研究成果。新研究高达72.1%的有效率,提示免疫联合化疗有可能取代同期放化疗,而成为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新策略。(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为主的团队,在海南博鳌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特许准入钇(90Y)树脂微球临床治疗肝癌手术,这标志着我国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领域迎来全新国际化精准介入治疗。董家鸿表示,通过医生精准操作钇(90Y)树脂微球,实现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降期治疗或潜在性根治,是我国肝癌治疗史上标志性的先进成果。

    董家鸿介绍该治疗方案采用全球领先的介入技术,将钇(90Y)树脂微球注入肝脏血管,释放高能量β放射线,能近距离瞬时杀灭肿瘤细胞,对正常肝组织和周围环境几无影响。同时,钇(90Y)树脂微球单用或者与生物、免疫、靶向等其他综合治疗方式联用,将普惠肝癌群体病患。

    “手术顺利地把钇(90Y)树脂微球注射到肿瘤内部,手术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不良反应。整个手术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将来治疗的速度和效率还会继续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也将得到更好的优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张琳和海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牛惠敏介绍了此次手术情况。

    作为全球创新型放射性同位素药物,钇(90Y)树脂微球在海南博鳌的落地就像一个引擎,将启动并加速我国核医学的长远发展和深刻变革。(来源:光明日报)

    由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和皇家马斯登国民保健制度信托基金会领导的一期试验中,科学家们在25名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中测试了名为VS-6766和德法替尼的药物。结果表明,这一新型靶向药物组合缩小了一半患者的肿瘤。

    研究人员证实,这两种药物通过阻断癌细胞生长所需的信号而发挥作用。VS-6766可以在人体内长期保持活性,每周两次给药,为患者提供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此外,患者每天还接受两次德法替尼治疗。

    专家们在欧洲内科肿瘤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说,近一半(46%)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表明这种疗法非常有效,为对化疗或激素治疗几乎没有反应的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研究发现,这一药物组合对名为KRAS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患者更有效。KRAS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KRAS驱动的肿瘤极难治疗。而在最新研究中,近三分之二的KRAS突变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缩小,这表明肿瘤特征可以被用来确定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受益于这种新疗法。参与试验的患者年龄在31岁至75岁之间,在癌症恶化前平均存活了23月。

    在美国,VS-6766和德法替尼的联合治疗已经被监管机构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这一认定旨在加速开发和批准极具前景的药物。(来源:科技日报)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43
  • HTML全文浏览量:  444
  • PDF下载量:  198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2
  • 刊出日期:  2021-11-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