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油乳剂治疗脑肿瘤超微结构的研究
Micro-structure study of treating brain tumor with Java brucea Oil-emulsion
-
摘要: 我们应用鸦胆子油乳剂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超微结构观察,肿瘤细胞有明显改变,瘤细胞胞质内线粒体分布疏松,胞质小器减少,有的被密电子物质占据,线粒体肿胀是凝聚状态,细胞核也可见到密电子物质,使整个细胞完全变性,坏死、消失。Abstract: We treat brain tumor with Java brucea Oil-emulsion and eluded pathological micro-struoture changes of tumor cells in clinic.Tumor cells have obvious changes.Glocose of tumor cytoplasm is sparse,organ of cytoplasm is decrease and some was occupied by dense electron substances.The mitochondias are swellen and coagulate dense electron.Substances can be seen in necleus,Whole cell complete denaturation,necrosis,and disappear.
-
法国一项经过同行评审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可能并非健康的糖替代品,食用大量人造甜味剂(尤其是软饮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俗称安赛蜜))的人患癌症,尤其是乳腺癌和与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增加。题为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 Medicine上。
为了评估人造甜味剂的潜在致癌性,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法国一项大型营养健康研究的102865名法国成年人的数据,这些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2.2±14.5岁,其中78.5%是女性。研究收集了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史、饮食、生活方式、健康数据、体重增加、糖尿病、癌症家族史等信息,并从24小时饮食记录中收集有关人工甜味剂摄入量的数据,以评估参与者的能量、酒精、钠、饱和脂肪酸、纤维、糖、全谷物食品和乳制品的基线摄入量。随后,研究人员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并在此期间收集了参与者的癌症诊断信息。
研究发现,36.9%的参与者食用了人造甜味剂,主要是阿斯巴甜,占摄入量的58%,其次是安赛蜜(29%)和三氯蔗糖(10%)。这3种甜味剂分别被28%、34%和14%的参与者食用。参与人员食用的人造甜味剂主要来源于无糖或代糖软饮料、餐桌食物(如含糖饼干、蛋糕、糕点、早餐麦片、酱汁、咸味食品和超加工鱼产品)以及酸奶或奶酪。它们分别占人造甜味剂摄入量的53%、29%和8%。
随访期间,诊断出3358例新发癌症病例,其中982例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和2023例肥胖相关癌症(如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9.5±12.2岁。
总体而言,人造甜味剂摄入量与总体癌症风险呈正相关。研究尤其发现,服用大量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的参与者患癌风险更高,且患乳腺癌和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更高。(来源:科技日报)
适度锻炼能将罹患肠癌风险降低20%
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首次准确地确定了锻炼如何降低罹患肠癌的风险并减缓肿瘤的生长。他们的研究表明,锻炼会导致抗癌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到血液中,帮助修复受损细胞的DNA,最新研究有望催生肠癌新疗法。
研究负责人、纽卡斯尔大学运动生理学讲师山姆·奥兰治说:“以前的科学证据表明,锻炼越多,患肠癌的概率就越低,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每周多次运动,释放到血液中的抗癌物质(如IL-6)就有机会与异常细胞相互作用,修复其DNA并抑制其生成癌细胞。”
研究者招募了16名年龄50~80岁的男性,他们的生活方式——如超重或肥胖,以及不参加体育活动等有罹患癌症的风险。研究人员先采集这些人的初始血样,随后让他们在室内自行车上以中等强度骑行30分钟,结束后立即采集第二份血样。作为对照,在另一天,科学家们在参与者休息之前和之后采集血样。结果发现,与静息样本相比,运动后直接采集的血样中IL-6蛋白增加。研究者在血样内加入肠癌细胞,并在48小时内监测细胞生长。结果发现,与静息样本相比,运动后直接采集的血样减缓了癌细胞的生长速度,也减少了DNA损伤的程度,这表明锻炼可以修复细胞。
研究人员估计,锻炼可将罹患肠癌的风险降低约20%。该团队计划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锻炼如何减少早期肠癌的DNA损伤,并提出预防该疾病最有效的运动形式。(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40至50万人,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0%的胃癌患者有遗传倾向,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胃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3倍。腌制品、烟熏食品、霉变食品,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可增加胃癌风险。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等病变,会逐渐向胃癌转变。早期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不到10%。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精准治疗模式的推广,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普及,胃癌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据临床统计,70%以上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有关,通过药物治疗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凝胶激活免疫细胞持续攻击肿瘤
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开发出一种递送方法,可增强CAR-T细胞的“攻击力”。研究人员将CAR-T细胞和专门的信号蛋白添加到水凝胶中,然后将这种物质注射到肿瘤旁边。这种凝胶在体内提供一个临时环境,免疫细胞可在其中繁殖并激活以准备对抗癌细胞。研究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目前,静脉内输注是CAR-T细胞的主要给药方式,但实体瘤通常具有隐藏和抵御免疫细胞的能力,CAR-T细胞很难渗透以攻击肿瘤,治疗效果不理想。研究人员因此开发了这种凝胶,可在肿瘤附近暂时容纳细胞因子和CAR-T细胞。免疫细胞在体内生长和增殖,并不断释放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这种凝胶由水和两种成分制成:一种由纤维素制成的聚合物,一种是在植物中发现的材料及可生物降解的纳米颗粒。这两种成分结合起来就像分子魔术贴一样,但也很容易被撬开。这种材料可通过小针头注射。然而,在注入后,“魔术贴”会再次出现并重新形成坚固的凝胶结构。凝胶的网状结构编织得足够紧密,以防止微小的细胞因子滑出。同时,该结构的连接又足够弱,以至于CAR-T细胞可破坏它们并在准备杀死癌细胞时自由摆动。
研究发现,所有注射了含CAR-T细胞和细胞因子凝胶的实验动物在12天后癌症消失。研究人员尝试在凝胶中仅提供CAR-T细胞时,小鼠肿瘤消失得很慢或根本没有消失。
研究表明凝胶不会在小鼠体内引起不良炎性反应,并可在几周内完全降解。该团队还尝试将凝胶注射到离肿瘤更远的地方,即在小鼠癌细胞生长的身体另一侧,结果肿瘤仍然消失了,尽管它所用的时间大约是在肿瘤附近添加治疗时的两倍。这种远离肿瘤注射的能力为治疗实体瘤打开了大门。(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揭开胰腺肿瘤抵御自我消化的谜团
《自然·细胞生物学》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胰腺肿瘤研究的重要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揭开了胰腺肿瘤躲避自我消化的谜团。
“极早期的胰腺肿瘤细胞堵塞腺管导致胰液溢出后,肿瘤细胞为什么没有被胰酶消化?”黄波表示,“免疫细胞吞噬病原菌后,在控制不了该病原菌的情况下,就会激活一类名为gasdermin的打孔蛋白,它们能够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孔洞,裂解免疫细胞,从而与病原菌同归于尽,并引发更强的炎性免疫反应,促进机体控制住病原菌。通常肿瘤细胞不产生这种打孔蛋白。然而,黄波团队发现,胰腺肿瘤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打孔蛋白gasdermin E(GSDME)。并且,敲除GSDME的胰腺肿瘤细胞能够在小鼠皮下生长肿瘤,但在胰脏原位却不长肿瘤。”
研究发现,正是打孔蛋白GSDME帮助胰腺肿瘤抵御了胰酶的消化。研究揭示,打孔蛋白GSDME并不会直接保护胰腺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协助一种被称为YBX1的蛋白分子进入细胞核,促进胰腺肿瘤细胞生成大量的黏蛋白,这些黏蛋白会覆盖在细胞表面,粘住胰酶,从而避免胰酶对癌细胞的消化。
结果表明,GSDME不仅能帮助免疫细胞杀死病原菌的打孔蛋白,还能为胰腺肿瘤细胞服务,抵御胰酶消化;激活GSDME的打孔活性或阻断胰腺肿瘤抵御自我消化的通路是胰腺肿瘤潜在的治疗策略。(来源:科技日报)
樊嘉院士团队提出“老药新用”克服肝癌免疫治疗耐药
近日国际肿瘤学期刊Cancer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药学院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扰素α改善糖代谢和免疫微环境”,该研究发现干扰素α可通过纠正糖代谢失衡的方式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激活免疫应答,克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ICB)耐药,并提出两者联合治疗肝癌的新策略。
该项研究,樊嘉院士团队首先基于临床证据发现:在部分晚期肝癌患者中,干扰素α联合PD-1抗体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并对患者肺转移同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小鼠自发性肝癌模型与原位移植瘤模型。与临床上发现一致的是,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小鼠肝癌模型中均显示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明显缩小、肺转移减少、生存期显著延长。
研究团队运用流式质谱技术详细地剖析了不同治疗组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各亚群淋巴细胞,发现CD27+CD8+T细胞这一具有强大免疫杀伤功能的亚群在联合治疗后的肝癌组织中浸润明显增加,是响应联合治疗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的关键亚群。此外,基于公共单细胞数据集的分析证据亦支持这一发现: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免疫治疗响应的患者中CD27+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该研究成果有望从根本上解决ICB的耐药难题,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为无法手术、药物治疗匮乏的晚期肝癌患者群体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是老药新用的一次重要临床实践。(来源:澎湃新闻)
-
[1] 苏守元,等.应用抗肿瘤中药新剂型-鸦胆子油静脉乳剂治疗肺癌脑转移100例临床疗效观察,实用肿瘤学杂志,1989, 3 (3):34-35 [2] 杨志博,等.电镜观察鸦胆子油剂,油酸乳剂对恶性肿瘤细胞超徽结构的影响.沈阳药学院学报,1986, 3(1):1-7 [3] 昊松昌,等.术前静脉滴注鸦胆子乳剂治疗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上海医学,1991, 14 (5):271-27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50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