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端粒酶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

余建军, 高 标, 周咸亮

余建军, 高 标, 周咸亮. 端粒酶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J]. 肿瘤防治研究, 2001, 28(06): 495-498. DOI: 10.3971/j.issn.1000-8578.460
引用本文: 余建军, 高 标, 周咸亮. 端粒酶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J]. 肿瘤防治研究, 2001, 28(06): 495-498. DOI: 10.3971/j.issn.1000-8578.460

端粒酶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

详细信息
    通信作者:

    余建军

  • 中图分类号: R737.9

  • 摘要: 端粒酶的研究概貌人染色体的末端有一个重要的复发结构(TTAGGG)称端粒, 发现于 30年代。它随细胞的分裂而缩短, 到一定的程度, 细胞将不再分裂, 进入衰老、死亡期。即端粒的长度限制了细胞分裂的次数[1] 。端粒酶———一种依赖RNA的DNA核糖核酸蛋白聚合酶,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激活, 修复缩短的端粒来稳定染色体, 阻止TTAGGG重复结构的持续丢失。 5 0年代检测出端粒酶。它是“永生”细胞和肿瘤细胞得以“永生”的关键。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检出率极高。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的肿瘤相关物能与之媲美。这使端粒酶成了极具潜力的肿瘤标记物。Kim使用端粒酶作为肿瘤标记物的结果 :特异度为 91%, 敏感度为 85 %。另有众多研究均有相似的结论。起初的端粒酶测定 (TEA法, TelomereExten sionAssy)较为简陋, 准确性欠佳, 标本需求量大。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78
  • HTML全文浏览量:  40
  • PDF下载量:  105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899-12-31
  • 修回日期:  1899-12-31
  • 刊出日期:  2001-11-04

目录

    周咸亮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