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全球首创以机器人辅助微波消融术治疗肺肿瘤
Robot-assisted Microwave Ablation for Lung Tumors Originat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tc
-
-
2023年3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公布其医学院完成全球首创运用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以微波消融术治疗转移性的肺肿瘤。该无创伤性技术可让医生更精准地去除患者肺部周边及末端的肿瘤,同时尽量保留其肺部功能。
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微波消融术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手术方式。医生利用先进的导航平台操控支气管镜,再将用作消融的导管探头准确放进肺转移组织的位置,释放微波能量以破坏病变组织。此技术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口,大部分患者术后没有任何痛楚或出血。此外,由于不需要切除肺部组织,可以尽可能的为患者保存肺部功能。
2022年10月至今,该研究团队运用相关技术为3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6个肺转移组织,技术现时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心胸外科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刘颖虹解释,新型的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使用实时光学影像和电磁定位,于狭窄而复杂的气管中进行导航。经培训的医生通过操作控制台,遥距操控机械臂上的支气管镜,便能准确地驱动到肺部的目标位置。此先进的机器人系统可以保持仪器在气管内的稳定性,提高病变组织定位的效率和准确性。
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心胸外科教授吴士衡表示,该技术结合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功能上的优点,以及中大在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术方面领先世界的丰富经验,为肺转移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治疗方式选择。(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生物标记可识别胰腺癌早期风险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组生物标志物,可帮助区分胰腺囊肿会恶化成癌症还是保持良性。在此基础上,医生们有望在肿瘤扩散之前将其清除,从而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研究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癌前囊肿——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上。大多数IPMN永远不会恶化为胰腺癌,但通过区分哪些会恶化成胰腺癌,他们将有机会预防胰腺癌的恶化。
最新研究使用名为“数字空间RNA图谱”的复杂分子生物学工具来定位囊肿出现的特定区域。以前描述IPMN的方法不够精确,无法识别出能够准确揭示胰腺癌风险的生物标记。但新的数字空间分析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对单个细胞组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一系列与胰腺癌恶化有关的基因突变。
研究团队确定了区分IPMN两种主要变体的标志物,并发现了可定义第三种常见变体的标志物,第三种变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病症。研究人员在囊肿周围的区域发现了可揭示胰腺癌的标志物。如果他们能在囊肿液内识别出这些独特的标志物,就可为蛋白质活检提供依据,指导是否应在癌症发展和扩散之前切除囊肿。
目前尚不清楚导致胰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具体原因,一些研究表明炎性反应起了一定作用,研究人员正在测试抗炎疗法是否可减缓IPMN患者的癌症恶化情况。(来源:科技日报)
肝癌潜在新疗法出现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自然·癌症》杂志上刊发论文称,在对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肝癌细胞中产生的一种酶可将一组化合物转化为抗癌药物,能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动物的疾病。这种酶或能催生一系列新药,用于治疗肝癌等疾病。
最新研究由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专家纳比尔·巴迪西领导的团队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马修·霍尔领导的团队携手开展。胆管癌的特征是IDH1酶会发生突变。巴迪西团队希望找到能有效应对IDH1突变的化合物和药物。霍尔等人则以IDH1为靶标,快速测试了数千种获批药物和实验性癌症药物对胆管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些可杀死癌细胞的分子,其中包括一种名为YC-1的分子,但后续研究表明,YC-1并不影响IDH1的突变。
进一步研究表明,肝癌细胞会产生一种名为SULT1A1的酶,这种酶会激活YC-1化合物,使其能毒杀癌症细胞培养物和肝癌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细胞,而且动物模型的肝脏肿瘤要么生长变缓,要么缩小。而用YC-1治疗癌细胞缺乏这种酶的动物时,肿瘤没有变化,这突出了SULT1A1酶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称,这项最新发现对开发出新的抗癌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而且,除了SULT1A1,人硫转移酶SULT4A1在人脑中很活跃,可激活类似YC-1的分子,这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脑癌的药物。(来源:科技日报)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71
- HTML全文浏览量: 562
- PDF下载量: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