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综合征相关研究表明补充淀粉可降低罹患遗传性癌症风险,等
Starch Supplementation can Reduce Risk of Hereditary Cancer in Lynch Syndrome Patients, etc.
-
-
林奇综合征相关研究表明补充淀粉可降低罹患遗传性癌症风险
英国科学家在《癌症预防研究》杂志撰文指出,每天补充30克“抗性淀粉”,可大幅降低林奇综合征患者罹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这是科学家首次证明一种营养素可预防林奇综合征患者罹患某些癌症。
林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会增加患者罹患结肠癌、脑癌、胃癌和胰腺癌等的风险。抗性淀粉是燕麦、豆类和香蕉富含的一种膳食纤维,针对结肠癌细胞的早期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癌特性。
纽卡斯尔大学的约翰·马瑟斯及其同事让463名林奇综合征患者在两年多内每天补充30克抗性淀粉,另外455人食用由玉米淀粉制成的安慰剂。在研究开始2年、10年、20年后,研究人员收集了所有参与者的癌症发病率数据。结果表明,最初两年后,两组之间的癌症发病率没有差异。但最终数据显示,与对照组96人患癌相比,抗性淀粉组78人患癌。从统计学角度而言,后者癌症发病率显著降低。虽然两组结肠癌的发病率没有差异,但抗性淀粉组胰腺癌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安慰剂组有17人患此类癌症,抗性淀粉组为5人。
马瑟斯解释称,抗性淀粉是肠道细菌的食物,额外的抗性淀粉可能促进了某些细菌的生长,并改变了其代谢情况,肠道细菌产生的次级胆汁酸会破坏DNA。抗性淀粉可减少肠道细菌产生这些酸的数量,减少DNA损伤,从而减少患癌风险。(来源:科技日报)
控制胰腺癌扩散关键机制发现
最新《自然》杂志报道,一种名为GREM1的蛋白质是调节胰腺癌细胞类型的关键,调控其水平既可以刺激这些细胞,也可以将这些细胞转变为更具侵袭性的亚型的能力。逆转胰腺癌细胞在体内生长和扩散成为可能。
来自英国伦敦癌症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胰腺癌和胰腺“微型肿瘤”进行了研究,通过利用一种BMP调节蛋白,可以使小鼠体内的GREM1蛋白关闭,关闭GREM1会导致肿瘤细胞迅速改变形状并发展新的特性,帮它们侵入新组织并在体内迁移。在短短10天内,所有肿瘤细胞都改变了“身份”,成为一种危险的侵袭性细胞类型。关闭GREM1还会使小鼠体内的肿瘤更有可能扩散。研究人员研究了胰腺导管腺癌的小鼠模型,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在没有GREM1功能的小鼠中,大约90%患上了肿瘤,并已经扩散到了它们的肝脏,而GREM1正常工作的小鼠中这一比例为15%。
随后的研究表明,提高GREM1水平可以逆转这一过程,并导致侵袭性细胞类型恢复到不那么危险的形式。研究人员希望未来可以找到将更晚期的胰腺癌逆转为侵袭性较小、更容易治疗的方法。
研究人员强调,需要进行大量研究才能发现和开发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治疗方法,这对于寻找新的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腺肿瘤中的细胞模式遵循艾伦·图灵1952年提出的数学模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该模式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癌症。(来源:科技日报)
新辅助化疗可助部分结肠癌实现肿瘤降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在全球最大规模的国际肿瘤领域盛会——2022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发表口头报告。该报告公布了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的大型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OPTICAL研究结果:先化疗后手术再化疗的新辅助化疗方式,或可使部分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从中受益。
为了探索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寻找提高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治疗新策略,2016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牵头,全国28家高水平医院参与的“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启动,该试验于2021年4月完成入组,共有752例受试者。研究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标准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案,先手术再进行化疗,而对照组采取新辅助化疗方案,先化疗、再手术、再化疗的方式,总化疗时间与标准组一致,并不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和直接手术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4%和76.6%,数据差别不大。而从3年生存率来看,新辅助化疗组(94.9%)比标准治疗组(88.5%)有明显提升。同时,新辅助化疗可以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带来7%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20%的肿瘤降期率(降期至0~Ⅰ期)。邓艳红教授表示,该策略安全可行,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此外,亚组分析提示对于分期为T4以及年轻的女性患者有望从中获益。(来源:广州日报)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断有了“智能方案”:无创、快速、准确鉴别分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顾雅佳教授团队、病理科副主任杨文涛教授团队,并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鹤研究员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军教授团队携手,通过“院内多学科团队联合+跨区域医工交叉协作”的方式,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研制出了“智能方案”:医生可在患者术前无创伤、准确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型;同时,医生仅利用一张患者的病理切片,在数小时内便可快速获得与治疗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精准治疗提供极大的便利。相关研究成果于美国《细胞》杂志旗下期刊《细胞报告·医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旗下期刊《基础研究》在线发表。
该团队的联合研究发现并证实,通过影像组学即可在三阴性乳腺癌术前无创伤、准确预测其分型。他们将医学影像“数字化”,构建了三阴性乳腺癌影像组学队列。顾雅佳教授说,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仅需通过增强磁共振影像检查,就能够较为准确地获知疾病亚型。
邵志敏教授表示:“这两项研究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在‘多学科+医工交叉’模式下取得的典型成果。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项目,为精准肿瘤中心的研究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型铁蛋白-核酸递送系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2022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范克龙研究员团队在Nano Today期刊发表了题为“Constructing a nanocage-based universal carrier for delivering TLR-activating nucleic acids to enhance antitumo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对铁蛋白结构的分析,选择性对铁蛋白内表面负电氨基酸进行正电突变,构建了内腔正电的载核酸铁蛋白载体。该新型铁蛋白载体实现了对Toll样受体核酸配体的有效装载,并且有效增强了抗肿瘤免疫治疗。
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核酸载体,但这些载体材料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令人担忧。为了解决天然铁蛋白负电性对核酸装载的限制,相关研究尝试对铁蛋白进行正电修饰以提高其核酸亲和力。但是,铁蛋白外表面改造存在引发免疫原性的风险,而内表面融合正电肽存在占据内腔空间进而降低核酸装载量的问题。
鉴于此,研究团队基于铁蛋白结构分析,通过基因工程设计,以点突变的方式针对性将位于铁蛋白内表面的负电氨基酸替换为正电氨基酸,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突变位点和数目的内腔正电铁蛋白。随后,通过核酸装载能力的系统性评估,从中优选具有高稳定性和核酸装载能力的铁蛋白突变体(E61KE64RE140KE147K)作为核酸载体。实验结果表明,该铁蛋白载体对不同类型TLR(TLR3、TLR78和TLR9)核酸配体都表现出普适且高效的装载能力,显著改善TLR核酸配体的体内外递送效率,实现高效的细胞摄取、特异的胞内定位和增强的免疫激活作用。
此外,铁蛋白载体独特的笼状空间结构为多功能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体化平台。在铁蛋白载体内部装载TLR9核酸配体CpG作为免疫佐剂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在其外表面用化学偶联光动力光敏剂二氢卟吩作为肿瘤免疫原性死亡的诱导剂以实现协同免疫。
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基于铁蛋白载体的免疫联合治疗有效激活了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响应,显著抑制了双侧瘤生长及远端转移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铁蛋白载体在体内外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台湾大学发现癌细胞潜移机制有助提升癌症治疗效率
台湾大学医学系教授黄韵如团队历时5年研究,从基因体结构出发,利用“高维度捕获染色质构象技术”(Hi-C),发现基因体在癌细胞潜移过程中的多元机制,有助于提升癌症治疗效率。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基因体生物学》。
当癌细胞准备转移时,会产生“上皮间质细胞转型”,由排列紧密、不易移动的“上皮型癌细胞”转化成“间质型癌细胞”,细胞的排列会转为松散且利于细胞爬行。但黄韵如研究团队透过了解染色质的结构差异,发现上皮与间质基因的表现程度,是利用截然不同的调控规则及机转来改变染色体所达成的。
此研究成果的一大突破,是透过“高维度捕获染色质构象技术”捕获技术,从解析基因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展现DNA的折迭艺术,揭露出癌细胞为了转型,在上皮基因精雕细琢,而在间质基因大刀阔斧的奥秘。
该团队利用特殊技术,首次开发出单细胞“高维度捕获染色质构象技术”的方法,并藉此观察癌细胞的异质性,单就分析第2号或第10号染色体的立体结构变化,就足以初步预测是否具有易转移特性的癌细胞,判断肿瘤是否容易产生远处转移。(来源:中国新闻网)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82
- HTML全文浏览量: 631
- PDF下载量: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