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新发现颠覆癌症新陈代谢百年模型

新发现颠覆癌症新陈代谢百年模型[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5): 563-564.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1.05.0001
引用本文: 新发现颠覆癌症新陈代谢百年模型[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5): 563-564.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1.05.0001

新发现颠覆癌症新陈代谢百年模型

  • 过去认为,肿瘤细胞以高速率消耗葡萄糖进行代谢,但美国范德堡大学研究人员2021年4月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发现表明,肿瘤细胞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相反,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非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葡萄糖摄取水平。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根据其新陈代谢程序使用不同的营养物质,这一发现颠覆了过去百年来的癌症新陈代谢模型,有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肿瘤成像技术。

    通常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使用葡萄糖的放射性示踪剂(FDG),根据癌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来“点亮”癌细胞,而研究小组使用了两种不同的PET示踪剂,一种跟踪葡萄糖,另一种跟踪营养物质谷氨酰胺,来观测6种不同的肿瘤模型,包括结直肠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在每一种癌症中,均发现髓系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最高,其次是T细胞和肿瘤细胞,而肿瘤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取量最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适用于各种癌症类型。

    研究人员还发现,葡萄糖和谷氨酰胺摄取的差异并非由限制营养物质造成,而是由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造成的。这与此前的流行观点形成对比,即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竞争“赢得”营养物质,并抑制免疫细胞生长。

    “人们一直认为癌细胞吞噬了所有的葡萄糖,免疫细胞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而不能完成工作。”研究人员之一马修·马登说,“我们的数据表明,营养物质并不是限制条件的。细胞可消耗某些营养素,而且营养素在细胞之间有分配:肿瘤细胞摄取谷氨酰胺和脂肪酸,免疫细胞摄取葡萄糖。”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如何使用不同的营养物质,有望促进专门针对特定类型肿瘤细胞的新疗法或成像方式的研究。(来源:科技日报)

    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4月23日在北京举行,今年CSCO更新了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等23部诊疗指南,并将首次出版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肿瘤等10部诊疗指南。

    CSCO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表示:“头颈癌早发现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复发转移头颈癌也进入了全新的免疫治疗时代。2021《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更新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肿瘤表达PD-L1表达阳性,以及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并纳入Ⅰ级专家推荐。”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对比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方案,PD-L1阳性患者的4年生存率从8.0%提升至21.6%,实现了近3倍的突破。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更是将整体患者的4年生存率提高了4倍,从4.5%提升到了19.4%。基于这一临床研究试验结果,2020年12月帕博利珠单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部分复发或转移头颈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选择。

    郭晔教授表示,自2018年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首次发布以来,专家组每年都会基于最前沿的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和中国临床实践进行调整和更新。3年多来,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取得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对于基层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借鉴价值。(来源: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日前正式批准由阿斯利康研发的靶向药物泰瑞沙(甲磺酸奥希替尼片)用于ⅠB~Ⅲ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患者须既往接受过手术并由医生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化疗。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TKI,具有抗CNS转移的临床活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吴一龙教授表示:“EGFR突变早期肺癌患者即使手术成功并后续接受辅助化疗,仍面临着较高的复发风险。此次术后靶向辅助治疗的获批,意味着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已成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

    此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是基于全球Ⅲ期注册临床研究ADAURA研究的阳性结果。该试验显示,在主要研究人群Ⅱ期和ⅢA期EGFRm的NSCLC患者中,以及在具有次要终点指标的ⅠB~ⅢA期患者中,奥希替尼均显示出具有统计学差异和临床意义的无病生存期(DFS)获益。“根据ADAURA 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奥希替尼降低了80%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吴一龙教授说。

    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目前,奥希替尼已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获批用于治疗早期肺癌。(来源:阿斯利康中国)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世界免疫周”,今年的主题是“疫苗使我们更紧密”。正值“世界免疫周”期间,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与中国医学专家共同参与了健康中国科普直播,呼吁公众重视免疫接种,尤其是9岁至14岁的小年龄女性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以加强宫颈癌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扩大免疫规划项目医学官员柯洛(Robert Kezaala)表示,世卫组织推荐各国将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等10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许多疫苗都具有良好效果,但出于费用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考虑,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例如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仍有待普及。

    左树岩就此指出,9岁至45岁女性尽早接种HPV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策略”。世卫组织建议优先对9岁到14岁的女孩接种该疫苗。推迟接种疫苗很可能增加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风险,降低接种HPV疫苗的益处。他还表示,目前已有三种HPV疫苗正在接种使用,即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保护效果。他也提示,女性在30岁后要定期筛查宫颈癌,接种HPV疫苗不能取代筛查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乔友林表示,世卫组织定出的目标是本世纪末在全世界消除宫颈癌,到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是: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成年女性分别在35岁和45岁时至少接受过一次高精确度的筛查,90%的已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女性进行规范化治疗。乔友林表示,只有提高HPV疫苗的接种率并加强宫颈癌筛查,中国才有望在2050年前消除宫颈癌。中国小年龄女生HPV疫苗接种率远低于成年女性,应该提高家长对未成年女生预防宫颈癌的关注,积极主动接种HPV疫苗。(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年4月9日,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罗清泉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开展了机器人单孔肺叶切除术,切口更少、治疗更精准。

    罗清泉教授团队提出了“机械臂交叉、左右手互换”的单孔操作技术,有效避免了单切口下机器人“手臂”相互干扰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单孔-多臂的机器人胸外手术过程,把创伤降到更低。相关技术应用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多孔机器人体系下应用单孔操作完成肺癌手术,此前在全球鲜有报道。这篇创新性的论文介绍了罗清泉团队在“多孔机器人系统”下采用单孔切口完成的右下肺叶切除术。罗清泉教表示,手术的单孔切口仅4公分,相关患者术后第二天就下床自如行走,很快就康复出院。

    据了解,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罗清泉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国完成了机器人肺叶切除术,开启了机器人胸部手术在中国的运用。当下,中国有近200家医疗单位拥有达芬奇机器人系统。

    “希望国产机器人能早日应用于临床”,罗清泉教授表示。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完成多例以实验猪为对象的“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肺叶切除”动物试验。单孔机器人特有的“连续体可弯曲的机械臂”,为手术医生拓宽了视野及操作角度。

    不过,罗清泉教授直言:“虽然我们推广微创治疗,不断将手术创伤减到最低。但对患者而言,并不是开孔越少就越好。医生不应该‘为微创而微创’,一味地去追求少切口,安全、精准、彻底的治疗才是最重要的,要为每名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科学家发现,Netflix、亚马逊和Facebook使用的强大算法可以“预测”癌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语言。

    研究人员将数十年研究产生的大数据输入到一个计算机语言模型中,以检验人工智能能否比人类做出更先进的发现。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学者发现,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解读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语言”。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未来可能用于“纠正导致疾病的细胞内的语法错误”。

    研究人员使用类似的机器学习技术训练了一个大规模的语言模型,以观察当体内的蛋白质出现问题导致疾病时会发生什么。“人体是成千上万种蛋白质的家园,而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其中许多蛋白质的功能。我们要求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来学习蛋白质的语言。”论文共同第一作者Kadi Liis Saar说,特别要求该程序学习生物分子冷凝物(细胞中发现的蛋白质液滴)的语言,以破解导致癌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功能和故障语言。他们向算法提供已知蛋白质的所有数据,这样它就可以学习和预测蛋白质的语言。但科学家的发现可能会超出目前已知和推测疾病的范围,甚至可能超出人类大脑在没有机器学习的帮助下能够理解的范围。(来源:中国科学报)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7
  • HTML全文浏览量:  426
  • PDF下载量:  18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2
  • 刊出日期:  2021-05-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