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我国团队创新“减毒”技术99%鼻咽癌患者将从中受益,等

我国团队创新“减毒”技术99%鼻咽癌患者将从中受益,等[J]. 肿瘤防治研究, 2023, 50(3): 326-326.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3.03.0001
引用本文: 我国团队创新“减毒”技术99%鼻咽癌患者将从中受益,等[J]. 肿瘤防治研究, 2023, 50(3): 326-326.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3.03.0001
Innovative "Toxicity Attenuation" Technology by the Chinese Team Will Benefit 99% of NPC Patients, etc[J].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23, 50(3): 326-326.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3.03.0001
Citation: Innovative "Toxicity Attenuation" Technology by the Chinese Team Will Benefit 99% of NPC Patients, etc[J].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23, 50(3): 326-326. DOI: 10.3971/j.issn.1000-8578.2023.03.0001

我国团队创新“减毒”技术99%鼻咽癌患者将从中受益,等

Innovative "Toxicity Attenuation" Technology by the Chinese Team Will Benefit 99% of NPC Patients, etc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完成了一项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对比标准放疗的前瞻性Ⅲ期临床研究,首次创新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的“减毒”新技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项研究于2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这项研究入组第八版AJCC分期系统分期为T1-4N0-3M0期的568例鼻咽癌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到内侧组咽后淋巴结豁免放疗组(285例)和标准放疗组(内、外侧组均接受放疗)(283例)。主要终点是意向性治疗人群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结果显示,在鼻咽癌患者中,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在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和标准放疗组相似(95.3% vs. 95.5%,差值-0.2%,非劣效P值0.001)。同样,3年总生存率(95.2% vs. 96.4%, P=0.16)、无区域复发生存率(96.9% vs. 94.0%, P=0.2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9.7% vs. 92.3%, P=0.25)在两组间均相似。在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包括急性黏膜炎(内侧组咽后淋巴结豁免放疗组67.7% vs. 标准放疗组79.8%)、急性吞咽困难(5.5% vs. 35.1%)、体重下降(46.8% vs. 57.8%)以及晚期吞咽困难(24.0% vs. 34.3%)。另外,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在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是否容易疲劳及吞咽困难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标准放疗组。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的豁免放疗“减毒”新技术,有效减少了咽缩肌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确保了患者治疗效果不降低的同时,明显减少放疗中的黏膜炎、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将使99%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今后有望改写临床鼻咽癌治疗指南,造福更多鼻咽癌患者。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月16日,中国专家自主研发的“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专利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这意味着,在临床上,根据多基因检测结果,临床医生可以向患者提供更多治疗的选择、告知肿瘤遗传的风险、预测治疗疗效和复发转移,从而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个体化诊疗策略。

    该项技术专利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主任、大外科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和精准肿瘤中心胡欣教授团队领衔研发,基于大规模中国人群乳腺癌队列自主研发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方案全面覆盖中国乳腺癌人群的高频变异基因、遗传易感性基因、靶向用药指导相关的基因与耐药相关的基因,包含539个突变基因、24个拷贝变异基因,仅通过一枚芯片即可实现对乳腺癌关键基因的全面检测。

    据悉,不同基因分型的乳腺癌疗效有显著差异、针对不同基因靶点的靶向药物可为患者带来明显获益,关键是对患者关键乳腺癌基因的检测。邵志敏教授表示:“此次转化的专利技术集成了适合中国乳腺癌人群的检测基因,弥补了基于欧美人群测序数据库的缺陷。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国内外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一致认可。”

    (来源:中国新闻网)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的科学家们离创造新一代光激活癌症疗法又近了一步,通过打开嵌在肿瘤附近的“LED灯”来发挥作用,激活生物治疗药物。该疗法将具有高度针对性。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

    UEA化学学院博士阿米特·萨赫德瓦团队设计出了第一批抗体片段,它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能与其目标结合并形成共价键。研究人员表示,共价键的作用就像将两块塑料熔合在一起。这样一来,药物分子可以永久固定在肿瘤上。

    研究人员希望此次研究能促进开发一类新的高度靶向的光响应生物疗法。抗体可在肿瘤部位被激活,并在光激活时以共价方式附着在目标上。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通过照射激活抗体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皮肤癌,要么直接照射到皮肤上,要么使用可植入体内肿瘤部位的像小LED灯那样的发光物质。这将使癌症治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因为只有肿瘤附近的分子会被激活,而不会影响其他细胞。

    研究人员称,这可以减少肿瘤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还会延长抗体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它对皮肤癌或实体瘤等癌症有效,但对血液肿瘤无效。如果下一阶段研究成功,他们希望在5~10年内看到下一代光激活免疫疗法被用于治疗癌症。

    (来源:科技日报)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5
  • HTML全文浏览量:  493
  • PDF下载量:  1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2
  • 刊出日期:  2023-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