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  2015, Vol. 42 Issue (6): 641-642
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主办。
0

文章信息

“液态切片”验血技术可提早报告抗癌治疗效果
肿瘤防治研究, 2015, 42(06): 641-642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5, 42 (06): 641-642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4.09.002

文章历史

“液态切片”验血技术可提早报告抗癌治疗效果
0 引言

美国一实验室日前研发出“液态切片”验血技术,可通过抽血分离患者的癌细胞DNA,并有望彻底改变治疗反应的追踪方式,被认为是医学界变革性的创新之举。

以往癌症检测需通过手术切下患者的一小片肿瘤。然而“液态切片”技术有望通过验血分离出患者的小片癌细胞DNA。如果这项技术发展成熟,那意味肿瘤科医师无需对患者进行复杂的活体组织切片或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仅通过抽血就能很快检测出治疗是否有效;如果治疗有效,医生可继续监测以防癌细胞产生耐药性。倘若结果显示治疗失败,则迅速放弃该治疗方案。

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的约瑟·巴塞尔加医生称赞:“这一技术有望改变我们对患者治疗反应的追踪,并且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早期治疗的耐药性。”然而,研究者也提醒,仍需对这项技术的检测精准度和可靠性采取进一步评估。目前这项技术仅尝试用在一小部分癌症治疗方案中,如肺癌、结肠癌和血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日前对126位患有普通淋巴瘤的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液态切片”验血技术比电脑断层扫描提前三月发现病情复发趋势,并及时发现治疗对患者无效。《柳叶刀-肿瘤学》4月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来源:中国新闻网) ASCO2015四项重点研究

芝加哥当地时间5月13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4项重点研究结果,

1. 标准治疗+化疗可延长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前列腺癌的治疗一直是去势治疗直至无效才尝试化疗,然而这个方法意外的获得了很好地疗效。此项试验是同类中最大的试验,进一步证实ADT加多西他赛化疗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

2. 口服维生素B3可显著降低皮肤癌风险。这是一项重大进步,用一种简单廉价的方法预防皮肤癌,有效避免了人们反复诊断筛查皮肤癌。”

3. elotuzumab+标准治疗可显著延缓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进展。过去10年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如今我们进入精准医学的时代,该项研究首次用基于免疫靶向方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且显示出获益。多发性骨髓瘤未来治疗前景可观。

4. 增效治疗可延长良好组织型肾母细胞瘤患儿生存。增效治疗为肾母细胞瘤患儿提供了更好的个体化治疗,这表示以后患儿可接受最适宜的治疗,低危患儿可以减少治疗的副作用。”(来源:丁香园) 全球首个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投入临床试用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科研团队基于鼻咽癌遗传学及流行病学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这项研究成果可帮助预警和识别鼻咽癌高危人群,并对鼻咽癌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管理,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早期发现和治愈率。

曾益新院士课题组从1997年开始建设鼻咽癌样品库,结合我国资源优势,对鼻咽癌进行了大样本、全方位、多层次的病因学研究。此前科研团队与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了一些鼻咽癌易感基因点位,并确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鼻咽癌发病风险有关。该项成果发布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并被作为该杂志研究亮点之一进行推荐。随后,利用广东地区人群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完全独立样本验证研究,最终确立了11个和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鼻咽癌的发病包括遗传、环境、EB病毒感染等因素,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还发现存在一种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EB病毒特殊亚型,该特异EB病毒亚型携带者较非携带者鼻咽癌发病风险高5.39倍。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发了可同时对11个鼻咽癌易感位点和EB病毒亚型进行检测的技术平台,并且是以唾液作为分型检测的样本,受检者可自主采集,具有无创和简便的优点。(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官网) 我国原创抗癌新药西达苯胺获准全球上市

中国抗癌原创新药西达苯胺,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标志着我国从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靶点研究、安全评价、临床开发到实现产业化全过程的整合核心技术与能力得以显着提升,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马军教授介绍,中国大约1万人中就有1人发生恶性淋巴瘤,西达苯胺的首个适应证为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使用此药的临床患者已获得长期生存治疗。药物厂家已授权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步开展单药及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针对其他血液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研究。(来源:中国科技网) Cell: 首个癌症类器官生物银行

研究人员利用由癌症患者肿瘤衍生出的三维(3D)类器官,接近复制出了原发肿瘤的一些关键特性。这些“类器官”培养物适用于大规模的药物筛查来检测与药物敏感度相关的一些遗传改变,为采用个体化治疗改善癌症患者的临床结局铺平了道路。他们将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7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直到现在,人们还主要是利用培养皿中的二维细胞系或是在小鼠模型中开展抗癌药物筛查。比细胞系更加近似人类肿瘤,且比小鼠模型更节省时间和资源,类器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现有方法之间的一个折中策略。

论文第一作者,维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Hayley Francies博士说:“每个肿瘤都是不同的,即便它们出现在同一器官中。它们各自由携带不同突变的细胞混合物构成,这些突变决定了治疗是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类器官可以复制出患者肿瘤的一些特征。这为我们提供了更真实的环境来测试新的和现有的药物,以及探讨联合疗法。”

论文作者、维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Mathew Garnett博士说:“这是第一次用患者的肿瘤衍生出一批癌症类器官(活体生物银行)。相信这一令人兴奋的新工具将有潜力改变我们开发及传递癌症治疗的方式。帮助阐明肿瘤中决定药物是否发挥作用的多个基因组变异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来自20名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培育出了22个类器官,随后对从这些培养物中分离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测序。这些类器官培养物中的遗传突变与对应肿瘤活组织标本中的突变高度匹配,并与以往大规模的大肠癌突变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些培养物忠实地捕捉了来源肿瘤的基因组特征,以及与大肠癌相关的许多基因组多样性。

为了将药物敏感度和一些遗传改变联系起来,随后研究人员筛查了这些类器官对83种实验药物以及获批癌症药物的反应。鉴于它们不同的遗传谱,这些类器官对药物显示出各种不同的敏感度。在验证这种方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从前报道过的,一些特异突变与某些特定药物耐药之间的关联。这些类器官还揭示出一种新的基因-药物关联,表明一种抑制porcupine蛋白的药物将会使携带RNF43突变的一部分癌症患者受益。研究人员说,类器官最终将会被用于临床来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论文作者Hubrecht研究所教授Hans Clevers说:“通常,从在细胞中研究癌症疗法跳至完成一项成功的患者试验有一段很宽的距离。由于类器官易进行实验操控,可解答许多有关癌症的问题,由此缩小了这一距离。类器官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资源,希望还能让我们看到治疗方法在个体癌症中发挥作用。” (来源:生物通) 化疗药物罕见不良反应: 英国女子指纹消失

抗癌药物卡培他滨(Capecitabine)能够引起“手足综合征”,患者的手和脚会出现发红、肿胀、起疱和蜕皮等症状,极端情况下指纹甚至都能够消失。英国一位乳腺癌患者因指纹无法识别在银行交易被拒,后来就发现她手上的指纹由于服用了抗癌症药物而消失。

该患者65岁,已经连续3月接受抗癌治疗,需要服用化疗药物。医生对她指纹消失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抗癌症药物卡培他滨系主因,同时研究发现患者患有“手足综合征”,这是第一轮治疗时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她的主治医生称,检测结果表明该女子腹部肿瘤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50%,随即减少了该药的药量。患者没有进一步的急剧毒性反应,但是手指上的指纹消失了。

患有“手足综合征”的人群一般会手掌或脚掌发红、肿胀和疼痛,继而引起蜕皮、出血以及起疱等,长时间就可能导致指纹的消失。“手足综合征”被列为抗癌症药物卡培他滨的常见不良之一,这意味着1/10的患者都可能经历此症状。 因此,为确保需要用到指纹的通关情况,患者应带有肿瘤学专家开具的证明,写清病情以及接受的治疗状况,来解释指纹

消失的现象”。(来源:环球网) 诺贝尔奖得主捍卫欧盟动物研究条例

16位诺贝尔奖得主与149个科学机构一起捍卫现存的泛欧盟动物研究条例。这将影响欧洲生物医学研究。

来自26个国家的100多万名民众正式督促欧盟委员会废止2010年主要负责管理科学研究中的动物使用的指令。今年3月,停止活体解剖欧洲公民倡议(ECI),要求“改变生物医学和毒理学研究方法”,建议淘汰动物实验,采用“更精确、更可靠和与人类相关的方法”。该委员会目前正在考虑将相关提议转化成法令。

在刊登于《泰晤士报》和《法兰克福汇报》上的公开信中,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求欧盟委员会忽略该请愿。他们表示,目前的指令“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废止它将导致动物福利和欧洲研究都出现“极大倒退”。签名者们写道:“我们不希望动物永远参与研究,研究界正在致力于寻找替代模型。”

专家表示,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后,欧盟委员会不太可能废弃该指令。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实验替代研究中心主任Thomas Hartung 表示,“数十年来,欧洲已经处于替代动物实验的前列。”尽管实现相关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该指令是提高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科学网)

“液态切片”验血技术可提早报告抗癌治疗效果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