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  2014, Vol.41 Issue (05):478-479.   PDF    
原发性纵隔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
薛 梅,朱 玲,刘 静,韩冬梅,丁 丽,王恒湘    
100412 北京,空军总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纵隔肿瘤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0 引言

以纵隔肿块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在早期表现 缺乏特异性,随病情加重,出现胸闷、气憋、甚至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症状,该病进展较快,预后不 良,早期难确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空军 总医院2004年6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18例原发性 纵隔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 住院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4~40岁,中位年 龄24岁。全部患者均以纵隔肿物增大压迫气管、食 管、上腔静脉等引起的症状就诊,主要表现为胸闷、 气憋、呼吸困难等,其中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superiorvena cava syndrome ,SCVS)10例,合并邻 近器官受侵14例(胸腔积液14例,同时伴有心包积 液12例,伴有肺部侵犯3例)、骨髓侵犯1例、淋巴瘤 细胞白血病2例、中枢神经侵犯1例。纵膈肿瘤呈巨 块型8例(肿瘤直径>10 cm)。全部患者均行胸片、 B型超声、骨髓穿刺、胸部CT检查。按Ann Arbor临 床分期标准分为:Ⅱ期2例、Ⅲ期6例、Ⅳ期10例。确 诊时10例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14例乳酸 脱氢酶LDH升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8例。 1.2 病理检查及类型

18例均经活检获得病理诊断,其中霍奇金淋 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B淋巴母细胞 淋巴瘤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4例、间变性T细 胞淋巴瘤1 例,T细胞淋巴瘤2例。病理组织来源于 纵隔肿块切除1例、胸腔镜检查4例、CT或B型超 声引导纵隔肿瘤穿刺11 例、颈部淋巴结活检2例。 1.3 治疗方法

1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3例采用化疗联合放疗 治疗、7例采用单纯化疗、4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 化放疗、1例化放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合并 骨髓或血液侵犯者在化放疗达缓解或部分缓解后行 单倍性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因无全相 合供者)。化疗方案: 8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 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5 例接受R-CHOP方案、3例接受VDLP方案、2例霍 奇金淋巴瘤接受ABVD方案治疗(阿霉素、博来霉 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一线化疗方案失败或 病情进展采用其他化疗方案包括DHAP方案(地塞 米松、顺铂、阿糖胞苷)、EPOCH方案(足叶乙甙、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ICE方案 (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甙)。化疗周期为4~8 个。化疗后接受放疗者共10例,采用三维适形放 疗,患者仰卧位,真空垫固定,6 MV-X及15MV-X 线,多野、常规分割照射,靶区为纵隔肿瘤组 织,总剂量分别为(40~56)Gy/次,4~6周完成。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按WHO肿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初治患者 经4~8个疗程常规化疗后,完全缓解(CR)8例 (44.4%),部分缓解(PR)2例(11.1%),稳定(SD)2例 (11.1%),进展或恶化(PD)6例(33.3%)。总有效率 为55.56%。 2.2 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为6~120月,中位50月,失访1例。 在随访17例患者中,无瘤生存6例,其中霍奇金淋 巴瘤2例、 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 淋巴瘤3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10 例(包括1例自 体移植、3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月 内死亡4例、7~12 月内死亡4例、13~24月死亡2 例。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或进展。 3 讨论

纵隔肿瘤包括纵隔淋巴瘤、胸腺肿瘤、畸胎瘤、 纵隔胚胎细胞性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等。影像 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混淆,确诊主要依据病理 学诊断。原发纵隔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包括:霍奇金淋 巴瘤、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LBCL)、淋巴 母 细 胞 淋巴瘤、 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以儿童 及青年发病率高,其中PMLBCL青年女性居多,本组 18例患者中,年龄14~40岁,中位年龄27岁,与文献 报告接近。但由于本文例数有限,未显示性别差异。

原发纵隔淋巴瘤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增大,压迫气管、食管、肺和上腔静脉,可出现 刺激性干咳、吞咽不适、憋闷感、胸骨后及背部 刺痛、面部、颈部、胸背部及上肢水肿。由于早期 缺乏症状,多数患者在纵隔肿瘤已经明显增大并 出现上述症状时才就诊。有文献报道[1]PMLBCL的SCVS发生率为30%~50%,初诊时Ⅰ/Ⅱ期患者占 60%~80%,“大纵隔”占70%~80%,25%~45%患 者出现胸腔积液,15%~25%患者出现心包积液, 但侵润骨髓及胸腔外组织者并不多见。本文18例 患者就诊时均出现咳嗽、气短症状,临床分期Ⅱ 期2例、Ⅲ期6例、Ⅳ期10例,肿瘤直径>10 cm者 8例,其中2例为30 cm×20 cm×20 cm和20 cm×20 cm ×12 cm的巨大肿瘤,合并SCVS 10例,胸腔积液14 例,心包积液12例,肺部侵犯3例,骨髓侵犯3例, 中枢神经侵犯1例,大多数患者因胸闷、咳嗽等症 状首先就诊于呼吸科或胸外科。

原发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胸部 CT等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的 主要方法有:(1)经CT或B型超声引导穿刺;(2)纵隔 或胸腔镜;(3)开胸手术。本文全部根据病理明确 诊断,其中1例开胸手术确诊,4例胸腔镜检查确 诊,11例CT或B型超声引导纵隔肿瘤穿刺确诊,2 例经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

关于原发纵隔淋巴瘤的治疗,目前尚无 最佳一线治疗方案,多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放 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其5年生存率约为 55%~69%[1],Avilés等[2]研究显示,化疗缓解后接 受局部放疗可明显提高总生存率,与未接受放 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与 31%。对于CD20阳性者可采用靶向治疗。Xu等[3] 报道79例PMLBCL患者,39例接受CHOP,40例 接受R-CHOP,部分患者同时接受局部放疗。接 受R-CHOP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 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为83.7%和76.7%, 单纯接受CHOP者OS、PFS为48.3%和44.2%。 早期患者CHOP+局部放疗5年OS、PFS和局部控 制率(local control rates,LCR)分别为73.6%、 69.9%和92.6%,单纯化疗者则为50.8%、36.9% 和56.4%,R-CHOP+局部放疗者96.4%、85.9%和 93.1%。提示R-CHOP+局部放疗治疗PMLBCL的疗 效最好。Vassilakopoulos等[4]采用R-CHOP联合或不 联合放疗治疗76例PMLBCL患者,并与45例单纯 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患者作对照,两组早期治疗 失败率分别为9%与30%,5年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 81%与48%,5年EFS分别为80%与47%,他们认为 R-CHOP是治疗PMLBCL的标准方案,部分患者可 治愈。另一项研究[5]分析了CHOP和R-CHOP治疗 PMLBCL疗效,两组OS、PFS分别是88%、36%和 87%、57%。R-CHOP明显改善了PMBCL的PFS, R-CHOP联合受累野放疗,其3年OS达到87%。 Dunleavy等[6]采用剂量调整的R-EPOCH方案治疗 初治PMBL,患者平均年龄30岁,肿瘤平均直径为 11 cm,平均随访5年,无病生存率93%,总生存率 97%。本组6例PMLBCL中4 例接受R-CHOP治疗,3 例无病生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原发纵隔淋巴瘤 的选择之一,国内有报道[7]说若在移植前达到CR 和PR,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受累野放疗治 疗纵隔巨块型淋巴瘤其5年OS可达84%。关于异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纵隔淋巴瘤的资料非常 有限,本文4例患者,1例患者化放疗后行自体移 植、3例病程中合并骨髓侵犯者化放疗后行单倍型 相合移植。由于这4例患者病变较广泛,移植前有 3例未达到完全缓解,移植后2例在6月内复发(1 例自体移植和1例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余2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这4例患者均未 从自体或异基因移植治疗中获益。另外,由于 PMLBCL患者SCVS发生率高,该并发症可危及生 命,因此一旦发生SVCS,需紧急处理,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激素冲击化疗、吸氧利尿等。本组10例 出现明显SCVS,及时处理后均未发生严重事件。

不少因素影响原发纵隔淋巴瘤预后,包括行 为状态、初治是否达到缓解、男性、晚期、大肿 块、LDH升高、胸腔积液等,胸腔积液中查到恶 性细胞预后则更差。本组随访6~120月,无瘤生 存6例、带瘤生存1例、10例死亡,其中包括4例造 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我们的结果提示病理类型为 霍奇金淋巴瘤及妥昔单抗联合化放疗的PMLBCL 患者预后更好,但因例数有限,需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Savage KJ, Al-Rajhi N, Voss N, et al. Favorable outcome of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the British Columbia experience[J]. Ann Oncol,2006,17(1):123-30.
[2] Avilés A, Neri N, Fernández R,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radiotherapy in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lymphoma[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83(4):1227-31.
[3] Xu LM, Fang H, Wang WH,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ituximab and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receiving doxorubicin-containing chemotherapy[J]. Leuk Lymphoma, 2012,54(8):1684-90.
[4] Vassilakopoulos TP, Pangalis GA, Katsigiannis A,et al. 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with or without radiotherapy in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the emerging standard of care[J].Oncologist,2012,17(2):239-49.
[5] Tai WM, Quah D, Yap SP, et al.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 optimal therap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41 consecutive Asian patients[J]. Leuk Lymphoma,2011,52(4):604-12.
[6] Dunleavy K, Pittaluga S, Maeda LS,et al. Dose-adjusted EPOCHrituximab therapy in 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J].N Engl J Med,2013,368(15):1408-16.
[7] Liu L, Liu Q, Cheng RA,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16 case with massive type of mediastinal lymphoma[J]. Nei Ke Ji Wei Zhong Zheng Za Zhi, 2008,14(6):316-7.[刘利, 刘强, 陈任安,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 植联合受累野放疗治疗纵隔巨块型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J].内 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6):316-7.]